作者:纪硕鸣
自小開始,鄒倫倫就習慣一台古箏伴隨左右,優美而絢爛的弦樂不離不棄,演盡生命的歡樂 。 這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侣,也注定了她這一生,就是以琴聲傳遞歡樂的一生。
這兩年來,疫情肆虐,社會上下彌漫的盡是迷茫、徬徨,甚至抑鬱。 而香港北角「鄒倫倫博士古箏學院」,則時不時飄逸優雅琴聲。 兩層180平方米的琴室,一樓做大班教學,二樓視頻錄製、排練與書法課程。倫倫和學生們經常在這兒以音樂抒發情感,用古箏暢敘情懷,彈撥琴弦述說歡悅,演奏著疫情期間少有的人生輕快。
疫情舒緩些,她會在香港文化中心、大會堂、西九龍戲曲中心舉行音樂會,為香港各界帶來音樂的饗宴。幫助低收入家庭學生籌款,免費提供教學,還會帶著學員到社區演出。 在香港那些重大紀念、節慶日,社區的活動中,都有倫倫和那台古箏的身影,洋溢著手指撥彈出的悠揚琴聲。
符合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下,「博愛歡樂傳萬家」,「星光熠熠耀保良」等大型慈善籌款活動翡翠台直播、紅磡體育館內鄒倫倫不遺餘力現場表演與全港市民互動以己之力推動社會互助友愛。会展中心的以大型活动、华人颁奖典礼、理工大学的筹款晚宴等等,只要有需要, 鄒倫倫和和她的古箏必到。
把歡樂帶給大家,傳播文化、播散音樂本來就是她的人生哲學。 她的聽眾還包括不少政治名人、社會名流,如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前澳洲總理霍華德及紐西蘭總理詹尼謝普利等。
坐在琴台前撥動琴弦,帶出古箏悠揚的琴聲,澎湃如波濤洶湧,優雅似小橋流水。 隨著琴聲,倫倫配以形體波動起伏、表情喜怒哀樂,把觀眾帶入音樂故事的境域。
即使嚴格的限聚令無法繼續演奏,她通過視頻上課,告訴學生們,堅持音樂生活,以琴聲營造樂觀,「和琴對話,那是抗疫最好的的精神良藥」。
音樂帶來人生快樂
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 那是说,人生唯與音乐相伴才会充满快乐,生活唯有音樂充實才流淌清流。 那一刻,心靈得到凈化。
倫倫就是身處這樣的心靈凈化之中。 她以古箏演奏「将军令」。 從战场上策馬而來的将军,那種風塵僕僕、皇者歸來的氣勢,都在琴聲中和她的形體表現一覧無遺。 她用古箏說「出水莲」,這是很著名的客家箏曲,表現的是含蓄而深刻的內容,由物及人,借景抒情。 一曲下來,清新流暢,優美動聽,給人享受。
在倫倫看來,人生與音樂為伴,或者音樂伴著人生,是因為每一首好曲,背後都有故事,甚至就是人生的主旋律。 她會全程代入演奏过程当中,演奏者表情豐富,形體柔和或者奔放,都是隨著曲調內容的跌宕起伏行走,走的是心。 她說,因為演奏一首曲子,尤如演繹一段人生,或者一個濃縮的故事。 這種感受,情景交融、融会贯通,日積月累下,对人的修养、造詣會有很大的提煉。
師承古箏大師趙玉齋先生,他創作的一曲「丰收锣鼓」,音樂中「高山流水」「庆丰年」的意景,敲锣打鼓、歌舞秧歌、踩高跷 等場面就在古箏的韻律中。 那種歡天喜地、喜氣洋洋的琴聲背後,有着情感的深邃。 倫倫告訴學生,你要心手合一表达至美,才能感染观众和听众。 所以,古箏演奏者是需要有自身高度與境界的。
有人請教倫倫,学音乐的人会不会得抑郁症? 她笑說:估計比較少。 自己不快樂,又怎麼把那份音樂的歡樂帶給他人呢?
和從小就在糖水里泡大的不一樣。 倫倫呢,則從小是在音樂聲中浸泡著長大的。 出生於音樂世家,長輩們都是出色的古箏教育、演奏家。 她已經是第四代傳人了。
曾外祖父40來歲發家致富後,一頭扎入古箏中,琴棋书画都是人到中年從頭來過。 這個大家庭,以音符開花散葉,承接祖傳,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舅舅、阿姨;叔叔、姑姑的,每一代都有幾個、十來個學古箏的。 不是演奏家,就是音樂教授。 如果有機會凑在一起,就是一個龐大的古箏大樂隊。 就是在這樣一個古箏大家庭中成長,耳濡目染、陶冶情操。 倫倫說,與眾不同的是,她血液中,流淌更多的是音符。
自小開始與古箏相伴
3歲習箏,5岁6岁开始正规学习曲目和练习,每天要被规范練習數个小时。 7歲入讀瀋陽音樂學院附中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18歲以優異成績進入瀋陽音樂學院,畢業後出國留學。 一直走在音樂這條路上。
讓倫倫真正認識到手中這台古箏的中國文化魅力,還是在她遠赴海外留學的那個年代。 就是在西方國家,這2500年传承的中國古箏,以及綻放出的悠揚琴聲,帶給倫倫无限的人生收获、生命的異彩。
那一年,纽西兰政府禮賓府舉辦一場亚洲艺术节,倫倫受邀上台代表亞洲人演奏。 在遥远南半球的威灵顿,一台古箏帶去東方藝術的天籟之音,中國琴聲轟動全場。 以後,异国他乡,有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活動,主辦方一定會想到鄒倫倫。
因為那台迷人的古箏,還在求學中的她,已被威灵顿大学聘请為东方音乐讲学兼职老师,為當地培養了大批學習古箏的華僑子弟。
中國内蒙古在紐西蘭舉辦成吉思汗文物展,倫倫受邀與展覽一起巡迴演出,用古箏彈奏內蒙古民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嘎達梅林」「草原之夜」等,如 一股清泉流入心田,將华侨华人,还有外国友人,带进了魅力無盡的草原情境。 觀眾齊齊被浑厚悠远,穿透心灵的琴聲感染,讓中國不同民族文化在紐西蘭綻放異彩。
開專場音樂會座無虛席、個人古箏演奏CD獲熱賣、音樂愛好者找上門來拜師。 這樣的場景,在倫倫紐西蘭、澳洲留學的數年中經常出現。 她深諳這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是音樂迷人的誘惑,是快樂生命的追尋。
來自台灣的林太太找到倫倫,帶著孩子想學琴。 還講了她珍藏古箏的故事。 她的先生是位醫生,在台灣時有一位長期病患者是古箏愛好者。 患者不捨那台古箏,臨終前將琴送給了林太太。
這台琴跟了林太太15年,後來移民到紐西蘭,一直沒有機會遇見老師學習。 看了倫倫的演出,林太太上門拜師,告訴倫倫:我們等了妳十五年,這是上天的安排,妳是天女下凡,我每天上香祈求菩薩,終於盼到妳來。林太太還讓三個孩子都拜師學琴。 直到他們一家再次移民美國洛杉磯,也是琴不離手,通過網絡繼續跟著倫倫學琴。他們從未中斷聯繫,成為一生的良師益友。
2020年的農歷新年,鄒倫倫來到美國,三個成年的孩子帶著古箏來看老師,大家圍坐一起,彈琴頌曲,無比快樂。
5千多學生遍佈世界
這些年來,倫倫的學生遍佈全世界,在編的都有5千出頭,年齡最小的是4歲,年齡最大的是設計師、近八十歲的老人。 不少是事業有成的在職人士,甚至有上市公司的主席。 他們以音樂為樂,在「鄒倫倫博士古箏學院」尋找那份生命中的歡欣。
跟倫倫學古箏的,都是為尋找那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快樂而來。去年,倫倫認識了陸蓓琳,成為她很認真的一位學生。陸蓓琳是事業有成的年輕女性,對藝術情有獨鍾,渴望在香港繁忙的生活中,從音樂藝術追尋中找到一份快樂。
她們在一次朋友聚會中相遇。交談中,蓓琳被倫倫和她的音樂造詣吸引。 馬上約時間來到「鄒倫倫博士古箏學院」要學古箏。 再後,又把兒子湯梓琛、女兒湯冪菲兩個孩子都帶來,一起學古箏。 蓓琳說,「在琴聲優雅中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可以一生在快樂中老去」。
近些年來,鄒倫倫的古箏主要在香港、日本、加拿大、美國、悉尼等地奏響。 各種演奏、研討會、教學,深受樂界關注。 2013年6月30日,她在香港演藝學院成功舉行了「穿越古箏二胡音樂會」,從法國請來二胡大師果敢同台。 從此她展開了「穿越」之旅,足跡遍及許多國家。穿越古今,穿越東西方文化的弦樂,受到了香港各界的高度評價,為香港青年一代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傳達與加深認識中華傳統藝術文化做出了有力的促進作用,被譽為近代最富有感染力的女音樂家。
每年,倫倫都以眾多類似的活動,讓古箏琴聲穿透在香港的音樂天空。
她獲得香港理工大學院士榮銜、獲得傑出企業及領袖人物評選年度亞洲藝術領袖人物大獎、榮獲第四屆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等等。 各種獎項以表彰她對民族音樂事業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對藝術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不懈的努力與追求,鄒倫倫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歐洲等世界各地傳揚中國民族文化,更以培養年輕一代為使命, 以音樂為橋樑溝通彼此的友愛。
鄒倫倫用音樂塑造人生,以琴聲傳遞和平、歡樂,締造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