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月24日訊)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於一月二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加强规管建造工程安全」议员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谢张欣宇议员提出今次的议案,以及提出修正议案的七位议员──龙汉标议员、谢伟铨议员、田北辰议员、卢伟国议员、陈绍雄议员、刘国勋议员和梁子颖议员。今日总共有27位议员就议题提出他们宝贵的意见。我在此感谢大家提供很多真知灼见,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进一步提升职安健水平。
听了昨日下午和今早议员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可归类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提高建造业的职安健水平;第二个课题很多议员提到是关于持份者权责;另外大家都有提到如何加强职安健意识,或者归纳为如何建立一个更稳固和深厚的安全文化;最后不少议员也有提到如何用利用科技提升工地安全,容许我在以下时间作出一个简单回应。
第一点关于提高建造业的职安健水平,这方面大家的提述和政府的立场是一致的,事实上提升职业安全,特别是我们最关心的建造业安全,是劳工处重中之重的工作。就这方面多年来劳工处已制定多方位应对措施,目的都是希望提升工地安全。
一直以来,劳工处透过突击巡查及其他多样性的执法行动,尤其是针对高危作业的特别执法行动、对小型装修维修工程进行地区性巡逻、及对大型新工程的安全系统进行深入巡查及审核等,藉以加大对新工程或高危工序地盘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工地内的违规作业。如情况需要,过去一段时间大家也留意到,劳工处已成立「特遣小组」,进行短期和具针对性的执法行动。
劳工处亦积极参与大型新工程的工地安全管理委员会的会议,这是预防式的工作,让我们可以尽早掌握工地内的潜在风险,并向地盘管理层提供职安健的建议。劳工处亦会向与会者提供最新发放的安全提示及职安健重要信息,藉此提升工地安全意识,避免意外发生。
因应社会意见,立法会于二○二三年初通过《职业安全及职业健康法例(杂项修订)条例》,大大提升了违反职安健罪行的罚则,尤其针对特别严重的工作意外,可循「可公诉罪行」提出检控,其最高罚款额及最高监禁年期分别订为1,000万元及两年,目的希望提升阻吓力,促使有关持责者更重视预防工作,保障雇员的职安健。
我留意大家都有提到,好像法例通过后,罚则有大大的提升,但好像在整体尤其是建造业,因工业意外而导致死亡个案,看不到明显的转变。这方面大家要一起努力,看过法例都清楚明白,只靠提高罚则,不可能是独步单方。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处理好职安建的工作要多管齐下,而且可能要久久为功。所以今天的议员议案提供了一个好平台,让社会再一次醒觉,大家一起想办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无可否认的是,提高罚则有其必要性,不可说因提高罚则看不到明显改善,因而否定它。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想,提高罚则是向社会发出清晰的信息,让违反安全作业的人士知道他会面对严厉的惩罚。但我们明白只靠「罚」并不足够,要多管齐下,希望这方面我们一起做工夫。
除主体法例外,劳工处亦不断更新各附例、守则及指引等。这包括在二○二四年,劳工处于宪报公告《工厂及工业经营(安全管理)规例》中的最后四项元素──即「工作的危险分析」、「安全和健康的意识」、「控制意外及消除危害」及「职业健康的危害的保障计划」──在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生效,并于同日发出修订后的《安全管理工作守则》,为建造业界遵从相关规定提供实务指引,进一步加强管理工地安全的要求。
此外,劳工处去年亦更新了两项工作守则,包括《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及《密闭空间工作的安全与健康工作守则》,以增强对工人的保护。劳工处会不时检视现行的职安健法例,以进一步保障工人的职安健。
第二点是关于持份者权责。正如刚才发展局副局长所说,现行的职安建法例已涵盖不同的持责者,如工地的占用人、总承建商、次承建商、雇主、雇员及安全从业员等,清楚述明各持责者的法律责任。
当然我明白在法律下有些可以列得很明确,例如要配戴安全帽是很明确的责任,但有一条最重要的,是一般的责任──要提供一个合理的安全工作环境予工人,这是一般的责任,但这是非常重要的,涵盖了不同需要负责的人士在内,所以当大家去讨论,尤其是业界提出是否要厘清责任时,我有一个看法,就是当然如有地方可以更具体地列明白,我们会想办法做,但在厘清责任之余,不要把它变成免责,一定要说清楚这点。
因为在整个工地运作中,有很多种类繁多的工序,每个工地的情况都不同,一定有些一般性的要求,因应工地的变化,大家要负起责任。但当提出是否应该厘清各自责任的时候,背后的意思是否没有列明就代表免责呢?我认为不可以这样说。现时法例有很清楚要求,我明白有在运作当中的持份者认为,不如说得明白一点这个工作谁要负起,但工地这么复杂,很难每事都列得清楚,但一般的责任大家都清晰,就是你有责任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运作,在这方面我希望把政府立场说得清晰一点。我们的看法是,现有法例的要求是清楚的。但在具体事项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安全守则、不同的作业要求,尽量和业界合作,说得更易明白。而且随着科技应用的改变,这些守则也会变的,大家有一些新的看法,我们便去修订守则。我们愿意继续和业界坦诚交流,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提升职安健。
另外,我也留意到大家很关心地盘经理、工程师、总管、管工是否不需负责,其实并不是的。现时法例很清晰,如有违规的情况,我们会针对这些个别人士作出检控,这是很清楚的。事实上大家留意一下在检控的数字中,其实工人占的比例比以往高了。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是罚雇主、罚承建商,其实不是的。如果意外造成的原因是工人有责的话,我们一样会按法例追究工人的责任,所以大家都要切切实实做好法律的要求。
另外一点我非常同意大家所说的,就是要加强职安建的意识,要一起努力打造一个安全的文化。事实上安全最终也是一个文化,或者说到文化可能比较大,其实是一个习惯。这次辩论也有提及,意外是不是由于赶工或贪方便所造成?其实说到最后,就是哪样比较重要。毫无疑问,生命是最重要的——安全就是生命,有安全才有生命,有什么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有时候大家觉得工人赶工、贪方便,或者是没意识这个行为可能令自己失去性命,令家庭破碎。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一起努力,如果说得比较宏大一点,就是希望打造一个安全的文化;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希望形成一些好的习惯——有时候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说「老板我不做了,付钱我都不做了」。如果大家有这个习惯的话、不介意多说一句的话,希望可以多救几条性命。我们也明白,意外有时候难以防止。「意外意外,意料之外」,但结果可以不同。如果做了安全措施,假如真的掉下来时,你已戴上安全带,虽有意外,但你的性命保住了。但如果你不做安全措施,在发生意外时,结果就是你失去性命。所以我们觉得,意外是一个概念,永远都没办法完全避免的,但是发生意外后,结果可以不同。这个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多些向社会解说。
在这方面,劳工处和职业安全健康局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与建造业议会、媒体合作,制作不同类型的宣传短片,并藉报章、交通工具、电台、商场等多种渠道传递职安健信息,又在劳工处网页、应用程式发放资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安全意识不只推给公众,更是推给我们的用家。我们想了这么多方法,其实是想把安全意识传送给工友。我们经常想办法,例如想想做地盘的工友由什么地方接触资讯,就尽量从该途径将资讯推给他,希望他知道。如果他有家庭、有子女,我们便通过其子女来教育他。因为有时候,你说给他听,他不会听;但由子女去说,他们可能会听,所以我们会想尽不同方法去做这个工作。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办法,我们一定愿意虚心聆听,尽量将安全意识推给我们的工友。
在教育培训方面,劳工处持续优化强制性安全训练课程,包括因应去年《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的新增内容,「平安卡」的课程内容亦作出相应的更新,又于去年十一月底完成改革密闭空间工作训练课程,以确保课程更贴近学员的实际需要,增强工人对工作风险的认识。
在安全主任的培训方面,劳工处会仔细审批所有申请注册成为安全主任的人,确保他们必须具备足够的资格、不少于一年的实际参与职安健的工作经验及有足够能力执行其职务,方可注册成为安全主任。已注册成为安全主任的人,亦必须每四年内完成不少于100小时的持续进修,方可保持其注册有效。
在利用科技提升工地安全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透过应用科技,的确可帮助建造业界提升工程质量、施工效率,以至改善工地安全。劳工处与发展局会继续保持紧密的联系,推动业界善用创新科技。刚刚发展局副局长已提及安全智慧工地,这里我不再重复。
另外,劳工处和职业安全健康局在去年三月合办第一届「职安健创科博览」,介绍和展示职安健的创新方案、产品和技术,当中很多是我们本地研创的,这也很值得我们骄傲。与此同时,劳工处为业界所研发的科技产品提供职安健法例的意见,方便他们引入及使用更多有关产品。
此外,劳工处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利用无人机进行巡查,主要是空中拍摄,把拍摄所得的影像制作成三维实景模型,从而协助职安健巡查、搜证及执法等工作。
不过,现时科技主要应用于协助监察工地的施工进度及安全情况,要减低工地的安全风险,我留意到很多议员也指,不能完全依靠科技应用。如果完全依靠科技,不处理人的习惯和文化,我们也担心会否过于相信科技。科技只是辅助,如果大家觉得有科技便会很安全,不需理会的话,我们担心会否制造一些另类的风险。其实科技不是万试万灵的,科技是令人更聪明。所以我们希望运用科技之余,一定要强调人的意识是首要的。有了意识、有了人,再加上科技,便可以做得更好,这是我在推动利用科技时采取的原则。
主席,政府会继续努力,不论在巡查执法、宣传推广、教育培训以及科技应用方面,均会持续加强有关工作外,推动职安健文化,减少意外发生。
最后,我想强调,政府一直致力改善建造业的职安健水平,但是单靠政府的努力并不足够──解决建造业安全问题,需要所有持份者一起努力,是大家的共同责任。我在此呼吁各界人士与政府一起努力和作出承担,共同朝着改变职安健文化的目标进发,祈求能够为工人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可靠、更平安的工作环境。
主席,我谨此陈辞。
來源: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