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賽博朋克演繹梨園戲 AI邂逅劇中女主角

中新社泉州12月25日電 題:賽博朋克演繹梨園戲  AI邂逅劇中女主角

作者  吳冠標

如果機器人邂逅了戲曲世界的女主角,他們該怎樣理解彼此的存在?

在冬日的北京,一場特別的梨園戲亮相繁星戲劇村。人工智能機器人為尋找寧靜而極簡的表達,被終端搜索帶入梨園戲《陳三五娘·大悶》的演繹時空。隨著完整數據成功建模,它開始憐惜主角“五娘”思念“陳三”的深夜不寐,於是用AI功能化身陳三闖入五娘的意識流空間……

這部戲是《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由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青年導演曾龍執導。曾龍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陳三五娘》是梨園戲最具代表性的劇目之一,而“大悶”是其中欣賞門檻最高的一折,這場旦角獨角戲做功細膩精緻,曲辭典雅優美,梨園戲獨有的“十八步科母”及音樂在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11月19日,梨園戲《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亮相北京繁星戲劇村。(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供圖)

梨園戲的發源地福建泉州素稱“閩南戲窩子”,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等百花齊放。其中梨園戲沿革最久,可溯源至唐五代時泉州的歌舞百戲伎藝,至今仍較完整保存了古典戲曲的諸多文學與演出形態,唱泉音、泉調,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關於“平行空間2”的討論,有人覺得這是最具顛覆性的戲曲,“感覺是在看電影《盜夢空間》”。舞台幾乎全程暗場,黑色字幕牆圍成一圈,機器人戴上白色面具不語,心聲由五彩字幕表達。五娘則一身粉衣,時而倚桌開唱,時而走進觀眾間訴說。

“去年看了平行空間1,相比之下,這一版更清爽,機器人正好可以科普梨園戲,便降低了觀看門檻。”網友評價,本來覺得賽博朋克加戲曲會很“邪門”,沒想到“吸收得更好”。

儘管加入了“機器人”元素,曾龍卻一再強調,“大悶·賽博朋克”是在原有經典上不做任何改變的再創作,“可以賽博朋克,可以AI闖入,但戲曲仍是戲曲,大悶還得是大悶”。

11月19日,梨園戲《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亮相北京繁星戲劇村。圖中為“五娘”。(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供圖)

故事的最後,因AI行為越界,系統將奔向舞台的人工智能強行關機。同時,系統又打開一扇時空門,黃五娘從中走出。她瞭解了整個故事,卻再無法回到自己的世界,祗能走向觀眾。一回頭,台上的人工智能取代五娘,從頭開始“大悶”的表演。

“許多觀眾期待人工智能與五娘產生真正的聯繫,但我祗是想用人工智能引導觀眾走進劇場,欣賞‘大悶’的美。”曾龍認為,引入“賽博朋克”概念不是為了喧賓奪主,人工智能更多是安靜地和觀眾一起看戲、學戲,“至於人工智能與五娘的情感,那或許是另一個故事了。”

五娘被人工智能取代,是預言還是妄想,觀眾各有答案。不過曾龍在演出後交流時提到,人工智能和演員間的關係確實值得探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梨園戲演員該如何自處?

這些年,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通過沉浸式表演、經典劇目服飾秀、專場音樂會等形式,成功拓寬梨園戲的受眾範圍。

5月3日,梨園戲《高文舉·入溫府》在福建泉州中山路演出。(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供圖)

在曾龍看來,梨園戲之所以有那麼多“新玩法”,根源在於劇種深厚歷史底蘊,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開放的文化基因。二者孕育出強大的包容性,使梨園戲能接納各種嘗試而“不變味”。

近日,梨園戲實驗劇團又在南京大學推出新形式的《陳三五娘》。在壓腳鼓、南琶、洞簫等伴奏下,劇團團長曾靜萍與她的同輩藝術家上演“讀劇”,通過純粹的“唱”“念”展現戲劇文本,找回演員對這部戲最初的記憶。“這一形式還將在明年元宵與觀眾見面,期待更多人共同探尋戲曲的文本之美。”曾龍預告。

“對於梨園戲的未來,我們會給年輕人創作以最大的鼓勵。”曾靜萍說,“也希望他們的嘗試能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刻認識上,不要一味迎合時代。”(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在川劇裡夢回東坡

中新社成都12月18日電 題:在川劇裡夢回東坡

作者 王利文

2024年,陳智林“夢見”蘇東坡近30次。在北京、杭州、眉山,無數觀眾不為川劇“絕活”走進劇場,祗想看看這位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如何演繹蘇軾。

常州風雨夜,煙霧四起,僕從給白髯“東坡”披上青衣。“人生何必到百歲?一坡自有一歌隨。吾生不惡死不墜,再把清歡賦幾回。”

惠州造橋、黃州悟道、壯賦赤壁、烏台詩案……在川劇《夢回東坡》中,“東坡”用八個夢境回溯年輕的自己。演出畢,許多人一邊為東坡與妻子王弗的分離哭泣,一邊為正值花甲之年的陳智林歡呼。

實際在演出中,台下笑聲占據主導。在赤壁,王弗想要加入愛人的詩酒局,但因略少文化,祗吟出赤壁是“麻麻雜雜、黑咕隆咚”;而東坡情急下表白愛妻時,脫口是“我愛你,興來時一曲山歌驚雨;我愛你,悶來時一口方言罵母雞”。

2024年春,在川劇《夢回東坡》中,陳智林飾演蘇東坡(右)。左為妻子王弗。(四川省川劇院供圖)

陳智林評價《夢回東坡》是“帶淚的喜劇”。“你看我們四川出土的‘說唱俑’,兩肩高聳,著褲赤足,開懷大笑,都是歡樂的形象。”陳智林說,這就是四川人的精神內核,我們可能會遭遇磨難,但仍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豁達處世,幽默輕鬆。

1912年,薈萃不同班社的“三慶會”在成都悅來茶園組建,自此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腔融為川劇”。光臨成都的市井茶園,泡上蓋碗茶,便可從《白蛇傳》看到《望娘灘》,看往來行人為川劇鑼鼓駐足。

很多人對川劇的聯想祗有“變臉”和“吐火”。但作家汪曾祺寫道,川劇“文學性高”,能找出“月明如水浸樓台”這樣的唱詞,連“川醜都有書卷氣”。

陳智林認為,儘管以絕活聞名,但絕活與川劇是“術”與“道”的關係。飾演東坡時的獨特技法,如摺扇、髯口功和水袖等確實吸引眼球,但真正打動觀眾的是人物“平淡生活中真實的愛”。

圖為2016年的一次川劇絕活變臉表演。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今年5月末,被譽為“中國戲曲界三駕馬車之一”的魏明倫辭世,這位敢讓武則天、賈寶玉、安娜·卡列尼娜等角色同台的劇作家,留下《中國公主杜蘭朵》《夕照祁山》等先鋒作品,啟迪後來的川劇創作者。

“巴山蜀水生川劇,也孕育了這樣的‘巴蜀鬼才’。”陳智林與魏明倫生前亦師亦友,參演過後者創作的《易膽大》《巴山秀才》等作品。他說,魏老作為熱愛生活的川人典型,始終將巴蜀文化情懷及對社會的洞察關切寓於作品,並自然流露出來。

11月15日,新編川劇《丁寶楨》在成都上演,劇中丁寶楨(右)及其夫人準備烹制宮保雞丁。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精神,體現在四川省川劇院最新創作中。《大千世界》《晏陽初》,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陳智林為新戲站台,也為川劇活化奔走。今年9月,川渝兩地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施行;11月,川渝兩地川劇院簽署《成渝兩地川劇經典劇目交流展演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加強各川劇流派保護傳承,共同打造“出圈”精品。

據《夢回東坡》的最新演出安排,陳智林決定從“與聖人比肩”的夢中醒來,力推青年演員雷雲飾演東坡。而今,陳智林的日常是在社交平台推廣川戲詩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歌舞壯劇繪眾生相

中新社南寧11月27日電 題:歌舞壯劇繪眾生相

作者 陳秋霞

“今日霞光萬丈照四方,七品知縣來把位上,新官上任點三把火,我定要把他訪一訪……”馬骨胡聲響起,“丑行”人物右手轉扇,模仿提線木偶的步伐登台——壯劇《雙躍門》好戲開演。

聽到馬骨胡,便知壯戲來。24歲的廣西戲劇院演員、《雙躍門》導演彭浩介紹,作為壯族特色樂器,馬骨胡音色柔於京胡;再叠加土胡,顯得節奏活潑有趣。而丑行則是壯劇的精髓,男女丑雖步法迥異,但均執扇亮相。

《雙躍門》表現了彭浩鍾愛的古代題材——七品官程蕒觀新官上任,猶豫初次踏進衙門邁哪祗腳更結好運,最後祗好“雙腳躍門”,令人啼笑皆非。

10月4日,壯劇《雙躍門》在廣西南寧上演。(受訪者供圖)

因外婆是粵劇名家潘楚華,彭浩5歲開始學習粵劇,但在14歲進入廣西藝術學校後,被壯劇吸引轉了行。他起初得用粵語和拼音標注壯語,現已在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出演《黃文秀》《香樟樹下》等20餘部壯劇。

“有時候突然想起外婆的戲,靈感就會冒出來。”彭浩介紹,外婆的首本戲——粵劇《女駙馬》中,丫環春紅在狀元府習慣性喊了“小姐”,被“女駙馬”馮素珍制止,示意春紅現在二人的身份。

這段有喜感的表演被彭浩運用在《雙躍門》上。知縣程蕒觀跟師爺衙役說,“待老表我察看察看”,被其表兄弟制止,在官場上要“端起架子”,不能再稱“老表”。

劇情新奇的《雙躍門》還運用了沉浸式的舞台佈置。台上5塊移動景片,眾生相在景片的一個個方塊中探頭而出,觀望這個世界;而觀眾也是眾生相中一員,正觀望舞台上的眾生。

“正如戲中所唱‘是伶人亦是看官’,即是舞台上下心靈互動和碰撞的魅力。”彭浩說。

10月22日,壯劇《牽雲崖》在廣西南寧邕州劇場展演。翟李強 攝

2019年,因廣西演員哈丹憑壯劇《牽雲崖》摘得當年中國戲劇梅花獎,壯劇被更多人關注。《牽雲崖》講述受壯族始祖布洛陀點化蛻變為人形的蛇郎和孿生姐妹俏來、達蓮之間的愛情糾葛,是典型的取材於民間傳說的壯劇。劇中祭祀舞、洗衣舞、攔路歌,充分展示了壯族人的文化風俗。

“壯劇是非常浪漫的,別的戲曲中的祝英台更偏向於大家閨秀,我們的祝英台能耕會織、能歌善舞,大膽追愛。”彭浩說,“有的戲中行刑台都能變成歌台。”

在《牽雲崖》等壯劇表演視頻評論區,有網友自稱是廣西百色田林人,每年“三月三”都被阿婆帶去看戲,“如今遠在異鄉,總想通過視頻治癒自己。”

10月4日,壯劇《百鳥衣》在廣西南寧上演。(受訪者供圖)

《“廣西有戲”品牌戰略行動計劃(2022—2024)》提出,將實施優秀劇本扶持計劃、惠民演出提昇計劃等,結合新時代藝術審美,對“廣西有戲”品牌進行全新整體設計推廣。

“近年來,劇團對《百鳥衣》《歌王》《寶葫蘆》等經典劇目進行復排,讓年輕一代接棒。”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團長唐紅友介紹,“我們在原有身段基礎上,把壯族舞蹈元素和花山岩畫動作融入表演中,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

如今,彭浩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壯劇排練演出花絮,用壯劇唱腔唱《橋邊姑娘》等流行歌曲,引來不少關注。“《雙躍門》是我古裝壯戲的初嘗試。”彭浩希望,未來能多導演引發觀眾思考的劇目,讓壯劇留得住,傳得開。(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紹劇裡的悟空:六齡童師徒演繹降妖除魔

中新社紹興9月23日電 題:紹劇裡的悟空:六齡童師徒演繹降妖除魔
作者 項菁
首款中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上線月餘,全球玩家都在打聽一隻猴子英雄。而溯源歷史,紹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早譽滿天下。
耍金箍棒、筋斗翻騰、與各路神仙鬥智鬥勇……在9月舉行的2024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式上,“江南美猴王”劉建楊壓台主演紹劇猴戲《鬧天宮》引爆全場。六十三歲老戲骨,歸來仍是孫大聖。

9月,劉建楊扮演孫悟空,主演紹劇猴戲《鬧天宮》。張君 攝

以猴戲著稱的紹劇,原名紹興亂彈,已走過400餘載。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劇唱當地方言,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豪放的表演見長。
20世紀40年代,由“紹劇宗師”六齡童(章宗義)主演的36本連台本戲《西遊記》亮相上海老閘大戲樓,首創猴戲一舉成名。原本為營生而設計的戲,打開了紹劇猴戲新大門。
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章劼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紹劇猴戲融入京劇北派猴戲的“神”性和南派猴戲的“猴”性,同時突出表現“人”性,形成“人、神、猴”三者融為一體的表演特色,賦予孫悟空更多的思想、情感和靈性。
章劼說,相傳六齡童因自身音色條件,使用假嗓唱法,反倒成就悟空的激昂和憤慨,後人便延續下來。而其臉譜為突出火眼金睛,則以掌扇臉為基調,金粉勾畫眉眼。

紹劇博物館珍藏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本(藏本),封面圖為主演六齡童。項菁 攝

悟空道具、西遊神話劇照、猴戲唱片……走進紹劇博物館,觀眾可在一處玻璃櫃內,發現20世紀60年代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電影拷貝,彩色畫面映照著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路。
彼時,由六齡童主演的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映,發行至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熒幕上,面對白骨精三番五次挑撥離間,孫悟空智勇雙全、忠心耿耿,將“人性化”體現得淋漓盡致。
憑藉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中國神話故事驚艶世界。1961年11月,毛澤東為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題詩:“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紹劇博物館另一側展區,一張張彩色劇照吸睛。據章劼回憶,20世紀90年代起,紹劇演員們扛著金箍棒多次赴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僅今年就三度唱響中國香港。
16歲起師承六齡童,劉建楊海外演出多不勝數。為了讓更多人愛上猴戲,劉建楊嘗試側重悟空形象表達。
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意大利演出,“我們一改從頭到尾的演繹,從畫悟空妝、穿悟空服引入,將孫悟空的形象塑造過程展示於眾人,最後再進行五分鐘的簡短表演,贏得全場持久的歡呼聲。”
影視劇、動漫、遊戲改編風起雲湧,悟空形象千變萬化,紹劇猴戲也在求取改革“真經”。
早在20年前,紹劇團幾易其稿打磨《真假悟空》,將大鑼、大鼓、大鈸傳統樂器與現代交響樂融合,增添鳥叫聲、小猴啼聲;而後,又創排新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使用數字技術詮釋舞美空間;2024年恰逢六齡童100周年誕辰,推出新版《火焰山》,縮減原先時長,讓結構更縝密、節奏更明快。

9月初,劉建楊(中)與四名青年演員排練紹劇猴戲《鬧天宮》,左一為其徒弟王浩爽。項菁 攝

因排練《鬧天宮》,前些天在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練功室,已退休的劉建楊攜40餘名青年演員反復打磨身段和動作,“猴戲肢體語言多,必須更突出武打,展現速度和力度。”
從師父劉建楊手中,“90後”王浩爽接過金箍棒。作為新一代紹劇猴戲傳承人,王浩爽注意到時下火熱的“黑悟空”,“不論外在形象、傳播載體如何變,悟空勇往直前、懲惡揚善的內在精神永不過時”。
“畢竟每個人心中都住著自己的齊天大聖。”王浩爽說。(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丨戲曲)南腔北調匯新疆曲子

中新社新疆昌吉9月4日電 (作者 苟繼鵬)更衣室內,“90後”舍永超端坐梳妝台前,熟練地往臉上拍彩敷紅。

9月3日晚,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主題文藝晚會在當地頭屯河畔的新疆大劇院舉行,舍永超所在的新疆曲子劇團登台獻藝。

幾句唱詞聽罷,對新疆曲子的由來聞聲可辨一二:初聞識秦晉之音,再聽辨陝甘方言。

“當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沿絲綢之路流入新疆後,逐漸融合當地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自成一派造就新疆曲子。”新疆曲子劇團原團長張世勇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

舍永超(右)在舞台上表演新疆曲子傳統戲《小放牛》。 (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清朝學者紀昀曾謫居烏魯木齊,寫下“酒樓數處,日日演劇。數錢買座,略似京師。”“搖曳蘭橈唱採蓮,春風明月放燈天。”可見賞戲之風盛行。遙想當年,那些“西出陽關”的人們,於南腔北調中品鄉音戲韵。

據張世勇介紹,新疆曲子以雅俗分為素曲子和葷曲子(粉曲子)。前者內容與主題正統優雅、戲謔諷刺佔多數;後者詼諧滑稽、幽默風趣。其唱本也分“坐唱”和“走唱”兩種劇目:“坐唱”多講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走唱”多描寫愛情婚姻、趣聞軼事、鄉村風情等,語言生動活潑,更為流行。

另外,雖是新疆唯一漢語系地方劇種,新疆曲子卻容納了回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多民族語言藝術,甚至一段唱腔裡,漢語維吾爾語混用,還合轍押韵。如:“頭戴纓盔‘托瑪克’(帽子),身穿戰袍‘闊耐克’(大衣)”。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新疆曲子還祗是在民間盛行的“草台戲”,大小職業班社及“自樂班”“地攤子”遍及城鄉。至1959年,新疆官方將其定名為“新疆曲子劇”,自此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1980年,新疆曲子劇團在呼圖壁縣獲批成立,開始聘請教練、採訪民間藝人、收集劇目和曲調。”張世勇說,後來該劇團併入昌吉州藝術劇院,成為現在的新疆曲子劇團。

張世勇(左二)同蘭州鼓子專家、藝人座談。 (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以前劇團到村裡演出,都是坐著拖拉機去,風塵僕僕幾百里,演員們臉上全是土。村裡沒有演出場地,就用推土機推起一個大土堆,碾平後用糧站裡的帆布蓋上,立幾根桿子掛幕布。”

張世勇回憶道,演出最火時,曾創下在一個鄉鎮連演24場的紀錄,觀眾最多時會有130多輛拖拉機聚集台下,散場都得一個小時。

此後,由於人才流失,新疆曲子幾經沉浮。2006年,新疆曲子被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昌吉州新疆曲子劇團被確定為該項目保護單位。新疆曲子劇的傳承保護工作逐步完善。

昌吉州藝術劇院依託戲曲大省山西對口援疆條件,委託山西專業戲劇院校定向培養人才。舍永超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2013年赴山西學習戲曲專業知識和基本功,畢業後回來學習新疆曲子,前後總共有5年。”舍永超說。

新疆曲子大型現代戲《天山兄弟情》於2022年6月23日在烏魯木齊首演,舍永超(中間穿褐色大衣)擔任主角之一。 苟繼鵬 攝

目前,新疆曲子劇團排演的多部現代戲獲觀眾喜愛。比如由舍永超擔任主演之一的《天山兄弟情》,講述上世紀60年代新疆阜康天龍鋼鐵廠的建設故事。其間借用了河北梆子等節奏旋律,為以小調見長的新疆曲子注入力量感。

“歡迎來我們昌吉的新疆大劇院,聽本地的‘音樂劇’新疆曲子!”在社交平台上,當地網友發出邀約。(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