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24日電 題:送“嫦娥”、架“鵲橋” 吳偉仁詳解國際月球科研站新動態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作為2025年“中國航天日”活動之一,國際月球科研站開發者會議23日在上海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後續規劃如何?國際月球科研站有哪些新進展?未來將如何深入開展國際合作?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此間接受媒體採訪,做出解讀。
中國探月規劃:送“嫦娥”、架“鵲橋”
關於探月整體規劃,吳偉仁介紹稱,中國已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任務,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目前正在實施探月工程四期,推動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建設(簡稱“鵲橋星座系統”),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等。
吳偉仁說,中國計劃於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這是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組成部分。嫦娥七號任務將實現針對月球南極的“繞”“落”“巡”“飛躍”綜合探測,主要對月球南極地區的環境和資源進行詳細探測。2024年發射的鵲橋二號中繼星將為嫦娥七號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他還透露,計劃2029年前後採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嫦娥八號。嫦娥八號任務將開展月面原位資源開發利用、月基陸生生態系統構建等試驗驗證。
關於鵲橋星座系統,吳偉仁表示,該系統將由環月軌道器、地月平動點航天器、行星際中轉站、行星軌道器等構成,是一體化行星際通信導航融合系統,可開展通信、導航定位授時、科學探測等任務。
“目前,中國已啟動鵲橋星座系統論證。未來,‘鵲橋’架起的不僅僅是地月之間的通信,更是遠及火星、金星乃至太陽系其他區域的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吳偉仁說。
國際月球科研站最新進展
據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是由中國倡議發起、多國聯合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軌道上建設的,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將於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設,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設。
記者從當天會議上獲悉,國際月球科研站確立了五大科學與應用目標,即月球地質、月基天文、日地環境、基礎科學、資源利用,將破解月球起源與演化問題,研究宇宙黑暗時代和黎明時代演化問題,探尋類地球生存環境的本質,開展月球生態實驗、基礎科學實驗等,進行月球能源、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
為了實現這五大目標,科學家們當前正進行科研作業平台初步方案論證,後續將逐步確定科學與應用載荷配置方案和工程實施方案。吳偉仁表示,國際月球科研站將具備地月往返、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月面科考和地面支持等能力,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前沿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綜合性科學和技術活動。
如何攜手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
據悉,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倡議得到世界上多個國家和組織的積極響應。目前,中國已與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50余個國際科研機構簽署合作文件。
吳偉仁表示,中國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是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後續任務規劃則將由各國根據自身航天技術水平與參與意願,共同商議任務安排與分工。
吳偉仁用“共商、共建、共享”來形容探月國際合作。“我們與合作夥伴團隊一起,共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科學與應用目標聯合論證、月面選址、科研作業平台初步方案論證。”他說,未來,將共同開展工程聯合研製、工程和科學搭載、地面設施建設、國際規則制定和人才教育培訓等共建活動,也將共享地面試驗設施,共同開展科學與應用研究,共享科學成果。(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