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西貴港8月24日電 題:無人機技術助力廣西“新農人”提效增收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8月下旬,在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平南街道羅新村西沖屯,該屯青年潘澤釗操作無人機在連片稻田上空勻速飛過,精準噴灑肥料。短短幾分鐘,一片水田的植保工作已完成。這位皮膚黝黑、腳上沾滿泥土的漢子,如今是承包260多畝水田的種糧大戶,也是村裡第一個學會操作農用無人機的“新農人”。

醫學院校畢業的潘澤釗,曾在廣東省東莞市的一家診所工作。2013年,為照顧小孩和父母,他選擇返鄉創業。
剛返鄉時,潘家祗種植十幾畝水田,年收入僅數千元(人民幣,下同)。隨著農業機械化推廣和土地流轉政策落地,2016年他開始大規模承包土地,成為種糧大戶。
近十年來,潘澤釗陸續投入80多萬元購置農機設備:無人機、收割機、耙田機、插秧機……這些先進農機改變了傳統農耕方式。
“以前人工撒肥不均勻,現在無人機噴灑農藥和施肥都很精準。”他說,無人機作業效率高,一天可完成幾十畝水田的噴灑,每畝農藥成本也從三四十元降至二十多元。他還為周邊農戶提供無人機作業服務,每畝收費10元。
潘澤釗算了一筆賬:規模種植後,每畝水稻純利潤約兩三百元,加上農機服務收入,年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如今,家人都投入到水稻種植中,妻子隨他從廣東返鄉,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規模種植帶來了可觀收益,但農業依然面臨自然災害風險。2020年因乾旱,潘澤釗虧損了30多萬元。現在他購買了農業保險,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眼下,潘澤釗不但掌握傳統的農耕技術,耙田、育苗、插秧等農事樣樣精通,還掌握了農用無人機操作技術,學會了農機維修、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各種應急情況都要會處理,否則耽誤農時水稻長勢就完全不同了。”他說。
潘澤釗的父親潘品輝今年64歲,親歷了從牛耕到農業機械化的變遷。“現在種田不一樣了,都是機械化。”潘品輝說。讓他欣慰的是,村裡的年輕人也開始對農業耕作產生興趣。
西沖屯初二學生潘海玉經常跟著潘澤釗學習操作無人機,這位少年表示,“用無人機施肥很好玩,將來想讀農學院。”
在羅新村,像潘澤釗這樣的規模種植戶有六家,承包了村裡大部分土地。據介紹,羅新村3000多畝水田中,規模種植已成為主流。(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