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賦

四月之二十三日,乃“世界讀書日”也。

歲次癸卯,暮春既望。值萬國縹緗之慶,獨對青燈黃卷,慨然有懷。夫書者,文明之薪火,聖賢之心印也。吾宗自曾子弘道,至南豐先生(曾鞏)以文冠八家,注《唐詩》而振雅音;及文正公(國藩)立朝研經,雖勳業炳煥而手不釋卷。三百年翰墨風流,一脈相承,豈非天授?

憶餘沖齡,僻居龍川縣。雖無鄴侯萬軸,幸承庭訓之殷。每屆椒花獻歲,椿萱必市連環畫為賜。油盞螢光下,摩挲彩繪,雖藜藿不飽而怡然自得。今此童蒙舊帙,猶列廣府藝苑(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縹緗雖黃,童心未老。

及束發遊庠,始窺縣廨石室。守藏吏知吾嗜讀,每得琅嬛新編,必相告語。乃縮衣食以購《考工》《疇人》諸冊,夜燃藜杖,雖半解不解,然篤信”他年絳帳,必悟玄機”。此中況味,較文正公少時”日課一史”之苦功,殊有共鳴焉。

弱冠登瀛,始涉文瀾之淵。後浮槎海外,遍訪大英、盧浮諸藏,方悟典籍實為時空舟楫,可載蠹魚生羽翼,與往聖神遊。昔南豐先生校讎典籍,文正公匯通漢宋,今吾輩坐擁百城,豈敢懈於鑽仰?

暮色侵帷,撫今追昔。文正”百弊由懶”之箴,南豐”讀史三到”之訓,皆如清鐘在耳。夫開卷者,貧富同歡,夷夏共適,此誠書林至樂。至若護持版權,當效古人”敬惜字紙”之誠。

漏深掩卷,但見中庭月白。忽憶少時燈下展卷,恍如隔世。乃濡毫記之,並系以辭:

“百代芸香一脈承,敢將青簡證平生。

夜窗莫道螢光小,曾照先賢萬里程。”

《讀書日感懷》

四月之二十三日,乃“世界讀書日”也。此日,旨在宣揚書籍之美,宣導尊重知識之權,願天下之人,無論老幼、貧富、健病,皆能享受閱讀之樂,敬仰文治之士,銘記文化之根。

吾乃曾氏一脈,承祖宗之志,創儒家思想之始。歷代中,曾鞏、曾國藩等皆為傑出之人。曾鞏者,唐代八大家之一,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尤以《唐詩三百首》之注解而著稱。其學識淵博,深得士人推崇,書香氣息,浸潤千古,令人慨然興懷。

國藩者,歷史之重臣,善讀書,勤治學,雖仕途顯赫,然始終樂此不疲。其讀書之道,勤勉為首,善思為輔,重實效而志高遠。初則應試,後立志求聖賢之書,勤求教益,科舉成名後,更與京城名儒辯論,學術漸趨化、綜合化。

吾幼時受祖父、父親薰陶,喜愛讀書。雖身處鄉間,圖書稀缺,然每逢春節,父母必為購書贈我。彼時所獲之連環畫,至今珍藏於“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後入縣城,求學於中學,縣圖書館乃吾第二故鄉。館藏雖少,然管理員悉識我名,常告新書。每月零用,便往新華書店購科技書籍,雖難懂,然心中堅信,終將明瞭。

及至大學,書海茫茫,閱書之機日增。每出國遊歷,必駐足於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汲取其中之精華,獲益匪淺。吾始終堅信,閱讀乃人生之良伴,書籍之光,照亮心靈之路。

暮色漸沉,掩卷長思。文正公有雲:“百種弊病,皆從懶生。”讀書之道,貴在恒心;文明之光,賴此相傳。願與天下同好共守書田,勤耕不輟。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布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