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名家坊 )彼得·辛格:人工智能倫理能否跨越物種界限?

中新社成都12月23日電 題:人工智能倫理能否跨越物種界限?
——專訪實踐倫理學創始人之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作者  賀劭清 李汶眙

當前,人工智能的影響範圍已從人類拓展至動物。人工智能倫理能否跨越物種界限?人類需要對人工智能保持哪些警惕?東西方如何通過交流合作,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實踐倫理學創始人之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動物解放》作者彼得·辛格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動物倫理起源於何時?東西方動物倫理有何不同?

彼得·辛格:在西方將倫理延伸到人類之外的其他物種的兩千多年前,東方佛教已告誡世人對萬物心懷慈悲。

儒家思想對動物的關注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在孔孟之道中,人的責任是有先後次序的。首先是對家人、鄰里和同胞負責,之後才輪到動物。

西方普遍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是一名素食主義者。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所著的部分殘篇以及新柏拉圖主義者波斐利撰寫的一篇論文曾對此有所提及。

古希伯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希伯來聖經包含了一些善待動物的教義,例如允許牛在安息日那天休息。但也有觀點認為,這一規定並非為了牛的利益。

基督教認為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而將其他動物排除在外,並且賦予人類支配動物的權力。尤其是在西方哲學家托馬斯·阿奎納的詮釋下,基督教的觀點更為嚴苛,直接否認人類對動物負有任何責任或義務。

雖然歷史似乎將動物倫理的起源指向東方,但現代動物倫理卻是在20世紀下半葉於西方興起。現代動物倫理是應用倫理學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後者主張將倫理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對飲食選擇的倫理討論。

如今西方動物倫理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大部分西方哲學系都設置了實用倫理學課程,並且多會涉及動物倫理領域。同時西方還出版了大量與動物倫理相關的書籍,進一步豐富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內容。更重要的是,這些學術成果對人們的飲食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成為素食主義者。

而在中國,動物倫理方面的教學暫時還沒有西方那樣普及。在研究層面,即使有些課程提到了佛教思想,對動物倫理的學術討論也不像西方那般熱烈。在公眾層面,中國目前對動物的關注主要集中在貓狗。然而和那些作為人類食物的動物相比,這些寵物的數量顯得微不足道。

期待未來通過加強東西方學者、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够讓東西方更好地借鑒彼此的優秀理念,共同推進動物倫理的普及和發展。

中新社記者:《動物解放》被認為是動物解放運動的開端。從1975年出版《動物解放》至今,您對動物保護有何新的思考?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的出版引起廣泛討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反對的聲音。然而,這些反對意見並不足以動搖我在1975年提出的基本倫理觀點。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不少來自其他倫理學流派的哲學家也認同我的觀點,認為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毫無道德可言。當代康德倫理學權威學者哈佛大學哲學教授克里斯汀·科爾斯戈德(Christine Korsgaard)便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受亞里士多德理論影響的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當然也有一些佛教思想家,如釋昭慧法師也強烈反對飼養和宰殺動物的行為。

然而在過去的50年間,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並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改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我應該更加務實。既然倫理學論證無法促使大部分人選擇純素生活,或許更切實的做法是呼籲大家盡量減少動物產品的消費,尤其是避免工業化養殖以及工廠化畜牧業的產品。這種集約化養殖方式是最嚴重的道德災難,極端剝削了巨量動物的權益。

去年,我在全新修訂的《動物解放:現在》一書中詳細探討了這些問題。這本書將在未來幾個月推出中譯本,期待能進一步推動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關注。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世界的影響?人工智能倫理能否跨越物種界限?

彼得·辛格:當前人工智能倫理探討的不足之處在於未能跨越物種邊界。

人工智能已經對動物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自動駕駛汽車。這些車輛的設計會防止撞到行人以及像鹿這樣的大型動物,避免車輛損壞,同時也會盡量避開貓狗,因為碾壓到這類深受人類喜愛的動物可能會引發社會輿論。然而,對於松鼠或鳥類這些體型較小的動物,自動駕駛汽車是否也會主動避讓呢?目前看來,並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會這樣做。

如今人工智能已開始應用於工業化動物養殖領域,如果普及開來,可能會影響到數百億脊椎動物的生存。然而,如果人工智能的研發者無法秉持關愛一切有感知生靈的倫理觀,人工智能很有可能僅僅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完全忽視動物的生存現狀。比如,一些企業可能藉助人工智能增加養殖密度。

我認為人工智能倫理應該突破物種界限,平等關注到所有有感知生靈的利益。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多方因素,包括開發者的倫理觀念、政府監管機構的態度,以及消費者是否願意用行動,抵制那些損害非人類動物利益的產品等。

中新社記者:面對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類需要保持哪些警惕?

彼得·辛格:我們需要為人工智能制定明確而嚴格的倫理規範。正如我剛才提到的,這些規範必須覆蓋所有有感知生靈,甚至包括人工智能本身的利益——如果未來人工智能真的會像一些人推測的那樣產生自主意識。

人工智能的倫理規範必須全面涵蓋多種倫理問題。目前,人們普遍擔憂人工智能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並擔心可能會帶有對女性及弱勢群體的偏見。

如果未來真的研發出了比人類更聰明的超級人工智能,那麼需確保其不僅保護人類利益,還能顧及所有生靈的福祉。否則,超級人工智能可能對人類形成統治性威脅,甚至導致人類乃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消亡。

鑒於此,全球範圍內從事人工智能開發運營的人士應加強對話與合作,攜手探索合作路徑。避免企業間或國家間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惡性競爭,將人類置於極為危險的境地。(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