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啟程前往中國訪問 美國為何又期待不高?

布林肯當地星期五晚乘坐飛機前往中國訪問。(法新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7日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當地星期五晚從馬里蘭州空軍基機登上飛機,啟程前往中國訪問。布林肯將於星期日起訪華兩日,引述消息報道,布林肯可能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布林肯在出發前表示,美方會在一系列問題上,與中方坦誠談論真實的關切,目的是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亦會尋找與中方合作的領域。

布林肯(右)與維文共同會見記者。(美聯社)

布林肯當地周五在華盛頓與到訪的新加坡外長維文會面。布林肯會後表示,美方會在一系列問題上,與中方坦誠談論真實的關切,目的是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

布林肯說,激烈競爭需要持續外交,確保競爭不會演變為對抗或衝突,他亦會尋找與中方合作的領域。布林肯又提到,他會向北京提出美國人在中國被扣留的問題。

布林肯說,這次訪華是重要但某種意義上是不足夠的一步,因為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維文說,布林肯的中國之行正值「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時刻」,世界其他國家都會關注,希望能够處理好分歧,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建立互相信任和理解。

美方官員日前已表示,不預期布林肯此行能夠為美中關係帶來突破。不過,分析認為,透過布林肯此行,美中雙方至少可以實現一件事,就是表明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不致脫軌。

在北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五強調,中美不能搞你輸我贏的惡性競爭,更不能打著競爭的幌子行遏制打壓之實;又說,美方不要幻想「從實力地位出發」和中國打交道。中美兩國必須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發展彼此關係,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中方昨日重申,溝通要有實際效果、解決問題,不能一邊溝通、一邊損害對方利益,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美國為何又期待不高?

美國高級官員星期三(6月14日)強調說,布林肯此次訪華的主要目標是與中國建立危機溝通機制,降低風險,但他們同時表示,並不期待此次訪問會有大的突破。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他預料國務卿布林肯稍後的訪華行程,不會為美中關係帶來突破,強調美國正尋求以積極外交方式,處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布林肯在華期間將向中方解釋美國的政策。

分析人士認為,布林肯此行應該試圖為兩國領導人今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會晤鋪平道路,而且只有兩國領導人實現會晤,美中關係才會真正有重啟的機會。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說:“我預計這次訪問不會產生一長串可交付成果。我們現在是關鍵時刻進行一系列的關鍵接觸。我再強調一遍,我們希望這至少會減少誤判的風險,不會轉向潛在的衝突。”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員魯道夫認為,美中關係不能取得突破的最大問題是雙方都在指責對方為惡化的關係負責。

“如果一方的主要關注是另一方導致了關係惡化,這真的很難向實質邁進。這就像結構性障礙一樣,阻礙進行具有建設性和意義的對話。”

最近幾個月以來,在全球角色、外交政策、經濟貿易、台灣以及各自的政治體制等一系列問題上,美中都在相互指責。

比如在全球秩序方面,美國指責中國挑戰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讓世界遠離普世價值、破壞促使世界成功的法律、協議、原則和製度,而中國則指責美國有“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 不允許其他模式存在,是世界秩序和全球貿易體系的最大破壞者,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規範;濫用金融霸權和技術影響力;以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名而實施權力政治等。

美國印太司令部公佈的視頻截圖顯示一架中國殲-16戰鬥機2023年5月26日以“不專業”方式在南中國海上空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
美國印太司令部公佈的視頻截圖顯示一架中國殲-16戰鬥機2023年5月26日以“不專業”方式在南中國海上空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指責中國不再接受台灣的現狀,想加快回歸進程。而中國指責美國從自身承諾、雙方共識和原有立場上不斷倒退,目的是開歷史“倒車”,利用台灣問題阻撓中國和平統一。

對布林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6月13日晚間的通話,美中的聲明也大相徑庭。美國國務院在布林肯與秦剛通話公告中表示,布林肯強調溝通的必要性“以避免誤判和衝突”,並表示美國將繼續提出關切的領域以及與中國的潛在合作。而在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中,秦剛將中美關係遭遇的困難和挑戰,一概歸咎於美方。

昆西研究所東亞研究計劃主任史文認為,美中目前進行危機溝通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對彼此的形像以及自身的形像有不同的認識。

他舉例說,中國精英階層乃至公眾將中國形象定位為雄心勃勃、但不具侵略性,對外越來自信,但由於認定中國在歷史上是西方國家的受害者,受西方列強的操控,對國內外挑戰中國地位和穩定的行為非常敏感,也因此會認為華盛頓的任何行動都是惡意的。

他說:“這些觀點使北京對華盛頓對中國的行為非常敏感,通常會將其視為欺凌,或者用中國人的話,霸權,有時可以用來恐嚇、羞辱或考驗中國領導層。換句話說,這些形象和其他的一些可能誇大了看待中國危機的傾向,認為華盛頓的(管控)危機的行為是惡意的。”

他說,在對美中關係至關重要的台灣問題上,美中都有陷入“承諾陷阱”的傾向,使得彼此很難退讓。他說,中國有一種道義感,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主權領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中國奪走台灣是一種不公正行為;中國需要通過堅定不移的努力來糾正這種行為,以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而美國也有道義感,或者說意識形態領域的理由要捍衛台灣。

“在台灣危機上,美國也表達了強烈的願望或強烈的決心,因為它試圖捍衛其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的可信度,它希望和平解決這個問題。它願意以一種果斷的方式試圖阻止中國人,並捍衛和平解決方案。所以,決心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耶魯大學的魯道夫認為, 雙方的指責反應了美中之間存在巨大的“信任赤字”。這些不信任源自不同的政治體系、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國內的政治力量,很難克服。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三月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布林肯訪華之際,習近平正加急採取行動,為潛在的衝突進行準備。上月底以來,習近平兩次強調要為應對“極端”情況做好準備。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