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印象 畫/徐惠君 朗誦/栗冰
國畫/徐惠君
浪花海岸
從遙遠的地極奔湧而來
奔 湧 而 來
僅僅為了在你臂彎裏
小憩片時
岸哪 你可明白
一路歡呼雀躍
舞動雪白的手絹
岸哪 你是否看見
努力踮起足尖
焦灼地
翹首以待
岸哪 你可理解
終於被潮水推湧着
來到你的腳前
岸哪 我等着你
等你將放飛的視線收回
等你彎下腰
輕輕將我 托起
岸哪 心愛的岸
我已被風暴搓成
渾圓的珍珠
何時才能鑲嵌
你璀璨的皇冠
國畫/徐惠君
水逝
黄昏之水湄寂寂
只有鷺鷥默默地垂釣
魚兒的悲歡離合
有誰樂意知曉
光在靜止的河面臨摹
秋波婉轉
那是我心窖里秘藏的酒
不許浪飲只宜淺酌
太滿的甕
又逢潮漲時分
貼水而飛的白鷺
且歌且舞
迴光宛然眉際
欲待細辨 卻已無痕
國畫/徐惠君
【印象點評】:
徐惠君的國畫,動若脫兔,靜如處子,河川大氣磅礴,山水詩意雋永,雷霆萬鈞有之,玲瓏剔透亦有之,閃爍著藝術家的性靈之光!他的黃河作品,用「氣吞山河」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佇立畫前,你彷彿可以聽見母親黃河,那震耳欲聾的精神鳴響,每一顆水花都凝聚著生命力,跳脫、彌漫、 雲蒸霞蔚,自成大觀,充滿了宇宙的能量。他筆下的湖泊,靜可照影,彷彿不惹塵埃的心,鑒照、涵容萬物。動與靜,沉潛與張揚,在徐惠君的國畫里,表現得如此極致,唯實令人驚嘆!
【畫家簡介】:
徐惠君,1973年生,江蘇省江陰市雲亭花山村人,南京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任多家大學客座教授。創造了適合表現水霧的“風雨皴”,主要題材有黃河、海浪、山水和重彩作品等。出版《徐惠君山水畫集》,《黃河之魂—徐惠君作品集》,《徐惠君作品精選》,《母親的呼喚徐惠君作品集》。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黃河之水天上來—徐惠君作品展》,2015至2020年,光明日報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舉辦《中國夢·光明行徐惠君作品展》全國巡展。《大河史詩》《千年回響》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朗讀者簡介】:
栗冰,作家、主持人、演員、編導、文化學者。參演作品曾獲伊朗亞洲國際戲劇節金獎,編導演作品曾獲全國小戲小品大賽一等獎。
【印象點評】:
栗冰的朗誦,如一把雕刀,玲瓏剔透地雕鑿著,她的作品。一般的朗誦者,都是以聲線的抑揚頓挫來表達情感,但栗冰卻在流水行雲的旁白中,呈現出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晦澀一如洛夫,在栗冰鈄風細雨的敘述中,顯出煙火人間的况味,那麼平易近人!我經常在洗碗的時候,一遍又一遍,洗耳恭聽,栗冰詮釋洛夫那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因為風的緣故」。心中那朵微弱的燭光,因此熠熠生輝!
【印象回應】:
聆聽栗冰詮釋的這首「浪花海岸」,跌宕起伏的情感,如湧動的潮水,一波波漫過,我的心岸⋯⋯這首詩,寄予了我對生母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結;亦可延伸至華人族群,對中國文化母體的尋根之旅;同時也代表了信仰、精神價值的回歸。四年前,在美國匹茲堡,姐姐為我舉辦了一個文藝沙龍,我朗誦了這首詩,內心情感洶湧澎湃到無以言說,冷場靜默了許久,觀眾以為是刻意安排的,他們也被我的情感淹沒了!事後許多外國人告訴我,雖然聽不懂中文,但卻被深深觸動,有些人甚至還流淚哩!聲音中的情感張力,真是不可思議呵!謝謝粟子,聆聽這首「浪花海岸」,心情很寧謐,感受到上帝溫柔的同在,彷彿嬰兒被抱在母親懷里,輕輕地搖晃著,情緒不再澎湃激昂。我想自己真的是被祂的愛治癒了!願海外華人的孤兒情結,也得著神全然的醫治!
【畫家回應】:
聽著潮聲,讀著您的詩,再看自己的畫時有一種莫名的新的感動!
【讀者回應】:
之一
朗讀者聲音澎湃,尤如波浪沖擊海岸, 掀起百呎浪花, 亦觸發了我對先母重重疊疊的追憶。
情感豐富的聲缐,收放有致, 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女兒渇盼母親垂注、親暱的種種心理,渴慕有那麼一刻,能夠休憩在她的懷裡 。
以最大的努力,帶著無限的期盼,時而焦燥不安,時而患得患失,一絲絲未被滿足的情感,一點點仍可努力的空間。
跌宕的朗讀聲,召喚了一次心靈的洗禮—-穿過起伏的思緒 ,理清紊亂的情感。感恩先母已安憩在天父的懷裏, 一切都釋懷了。
之二
一天,在晨更時,《浪花海岸》迴響腦際。眼淚潸潸,滿溢兩頰,內心廻蕩著對神的呐喊⋯⋯
從遙遠的距離觀看,到不惜捨棄一切尋求祂的那份「雀躍」⋯⋯看見一個個同行者站崗侍奉, 自己還原地踏步的那份「焦灼」。
歷盡十多載,被神修剪琢磨, 終於可以來到祢的「腳前」 ,「等祢彎下腰,輕輕把我舉起」!
神啊, 我何時才能成為一顆寶石, 鑲嵌,於所羅門王婚筵的日子,頭上那頂璀璨的冠冕?
【作者簡介】:
楊夢茹女士,笔名夢如、印象,現居香港。八六年開始寫作,著有詩集《季節的錯誤》《穿越》,散文集《她穿行於清醒的迷茫》,詩畫合集《心象.意境》。夢如在80年代入選《中國當代文學家辞典》,2009年入選《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史》。台灣、上海、湖南廣播電臺均介紹過其作品,作品收入各種選本,以及小、中、大學教材。2017年,停笔18年後,她以新筆名“印象”,跨入其寫作人生的第二篇章。
【印象作品評論剪輯】 :
▪️ 上海復旦大學張新教授,在他撰寫的「中國新詩史」中,將夢如放在以北島、顧城為代表的朦朧詩群中:
「僅僅用現代手法、形式不能包容夢如詩歌的藝術特色,夢如詩歌的人文精神是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多元的,決非“古典”、“東方”所能涵蓋。夢如從她的人文精神模式,在俗世之外營造了一個純粹的自然界,這就是夢如的方式。」
▪️ 前福建社科院院長,評論家劉登翰教授,在「香港新詩史」中這樣評論夢如的作品:
「以「復眼觀照世界」的夢如詩歌,常常從自然中擷取異象,細膩而纖巧的感知力,使作為對應物的自然現象,既深諳物理,又留出巨大的想像空間,在不落言詮的蘊籍中,具有多義的特性。傳統的典麗語言和現代的感覺與理悟,構成她詩歌既迷惘又清醒,既古典又現代的特徵。」
▪️ 前香港藝展局文委會主席,作家蔡益懷的評析,也指出夢如詩歌中,未曾刻意經營的時代氣息:
「夢如的感嘆,便是我們這一代的感嘆,乃至她的感傷與憂鬱,她對愛和理解的渴求,都是屬於我們這一代的。」
▪️ 詩評家樊善標,在「中國新詩鑒賞大辭典」中如此評析:
「有人說,夢如在掌握現代詩的技巧上有獨到之處。我認為,最高的技巧乃是無技巧。夢如的詩即是如此,當她有效地發揮技巧時,自己幾乎是渾然不覺;讀者心領神會之際,對那技巧,也幾乎是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