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助推,史鐵生網上翻紅成“頂流”

中新社北京8月2日電 2024年至今,中國互聯網上最火的作家,一定是史鐵生。

截至發稿時,史鐵生相關內容在抖音收穫逾33億次播放、30天內在微博有近5000萬閱讀量。在線上閱讀平台“微信讀書”,史鐵生多部著作入選“潛力榜”“熱搜榜”。而此前主播董宇輝在直播間講解史的代表作《我與地壇》,28分鐘內賣出25.2萬本。

《我與地壇》首次發表於1991年,史鐵生離世也已14年。中國讀者對這位作家的初印象一般是載入課本的《秋天的懷念》:因重病在二十歲出頭便坐上輪椅,史鐵生陷入絕望,但他的母親耐心安慰他,祗希望一家人能“好好兒活”。母親因病去世後,史鐵生懂得了她對生活的期許。

“他再次撥動了一代人的琴弦”,專欄作家潘採夫評價“史鐵生熱”,當你意氣風發的時候,你可能離他很遠,可當你突然間有點不得勁了,有點困惑迷茫的時候,你好像又靠近他了。

永遠有更好,但當下便是最好,在微博平台,網友化用史鐵生的《病隙碎筆》跟自己說早安。史鐵生發現,面對以後病痛的未知、生活的慌亂,“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

日前,有記者採訪作家莫言,怎麼看待當下年輕人熱衷於找作家的文字當“嘴替”?莫言表示並不意外,“世界千變萬化,人類基本情感的變化卻相對緩慢許多。”這能解釋為何作家們多年前的一段話,能引起當下讀者的共鳴。

7月16日,江蘇南京市民在當地錦創書城內選購書籍。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文稱,《秋天的懷念》讓讀者童年時熟悉史鐵生,但彼時涉世未深、閱歷不多,便對他的文字又感陌生。但就像網友感慨“年少時打出的那發子彈在多年以後正中眉心”,當我們看過不同風景,對相同的文字,往往能讀出不一樣的厚度。

“我是通過余華開始讀史鐵生的”,中新社記者關注到,史鐵生粉絲中還有不少是通過其他作家的回憶開始“入手”。真人秀《我在島嶼讀書》、莫言同名公眾號等平台,讓作家間的交往躍出紙面,使得史鐵生的意趣仍然鮮活。就像史鐵生妻子陳希米所著《讓“死”活下去》,在大家心目中,史鐵生始終是缺席的在場者,依然傾聽著我們的思考。

“讀書推廣很難”,專注消費者洞察的微信公號“剁椒Spicy”認為,在2023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40本的背景下,短視頻算法雖不能大幅提高數據,但可以在當下的聲音裡添加一個賽道。

作家文字摘抄、五分鐘看完一本書、每月書單推薦……在不同軟件,各垂類讀書、書法類博主各顯其能。董宇輝通過知識傳播獲熱烈關注的事例,體現中國人對文化藝術的渴求,也激勵更多人加入分享書籍的大潮。

北京日報集團“長安觀察”發現,史鐵生走紅並非文化圈的個例,比如在抖音算法的推動下,40年前的《畫魂》因4條推薦視頻被加印5次,《百年孤獨》被做成20多集動畫連續劇,治好了網友的“長名著恐懼症”。

“這背後是打通了‘人找書’和‘書找人’的雙向鏈路”,中國傳媒業分析平台“傳媒1號”表示,興趣是閱讀的基礎,推薦算法能根據用戶偏好推薦,是“人找書”;而推薦算法能幫助一本好書快速觸達潛在讀者,是“書找人”。

作家梁曉聲比喻道,通過抖音等平台,作家與年輕人交流像是在話劇劇場,儘管有台上台下,但並不區隔。這樣的“比較親密的接觸”,至少多了一種更瞭解年輕人的新方式。這給更多的“史鐵生們”翻紅以無限可能。(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