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8月2日電 題:知音文化何以吸引全球“知音”?
——專訪湖北省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姚偉鈞
中新社記者 張芹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俞伯牙與楚國樵夫鍾子期相遇于武漢長江之畔。他們一個以彈琴抒發心志,一個以聽琴解讀心聲,一曲《高山流水》演繹出千古傳唱的知音故事。知情重義、志同道合、誠實守信、合作共贏的知音文化流傳至今。
湖北省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姚偉鈞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知音文化表達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精神文化交流的嚮往,價值具有普適性,應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傳播。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這個故事不但造就了“知音”這個詞,也成就了古琴曲《高山流水》。該典故出自哪裡,有何演變與發展?
姚偉鈞: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傳說由來已久,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對這一傳說的記載。據《呂氏春秋》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錄于《警世通言》一書中,用生動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成為後世白話體小說創作藍本,對知音故事的普及功不可沒。歷代文人雅士,通過詩詞歌賦、音樂美術、戲劇電影、建築雕塑等,不斷解讀知音,闡釋知音義理,讓知音故事代代相傳、流傳至今。2014年,伯牙子期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中新社記者: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您認為知音文化內涵的核心是什麼,傳承、發揚知音文化有何現實意義?
姚偉鈞: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知音”的本意是指子期在伯牙彈琴時,能從琴聲中聽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意境和心志,達到心靈的溝通,很快兩人就從素昧平生成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
知音文化,關鍵在一個“知”字,“知”就是知音、知己、知心。人與人之間一般情誼相較,知音是一種更高境界,要達到知心知人,所以古人常嘆“知音難”。隨著時代發展,知音文化又擴展到社會生活層面,即人與人在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關照,而這在當代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因此,弘揚知音文化為構建當代和諧社會注入了歷史文化因子。時至今日,“高山流水”和“知音”的典故及詞義,已成為中華民族一個知名文化概念,具有促進文化認同、增進民族團結的深遠意蘊,也是文化交流的精神紐帶。
同時,知音文化所蘊含的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行為法則以及重友情、講誠信、守承諾的道德標準,表達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精神文化交流的嚮往,價值具有普適性,也是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追求真摯友情和高尚友誼的標桿。
中新社記者:古琴、知音故事頻繁出現在國際交流、影視、文藝作品、外交等場合,為何知音文化能被海內外民眾廣泛接受?
姚偉鈞:由於人們千百年來的廣泛頌揚,伯牙子期傳說的影響早已走出中國。記載知音傳說的典籍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日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1967年,國際天文學會宣佈,水星上有15個環形山,以各國古代文學家、藝術家命名,其中一座便以“伯牙”命名。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古琴曲《流水》(由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及其他世界名曲錄入唱片中,由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帶入太空,在宇宙中循環播放,向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不僅如此,法國波爾多市和日本大分市還建起了知音亭,隨著知音故事發源地武漢城市文化外向度不斷擴大,知音文化持續飛越國界,引起世界共鳴。
知音文化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內涵是其能在海外引起共鳴的重要原因之一。“知音”所代表的那種超越血緣、地域、種族的心靈契合和深刻理解,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好情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渴望能够找到真正懂自己、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人。這種對真摯情感的嚮往,使得知音文化能够跨越文化的藩籬,觸及心靈。
其次,知音文化強調尊重、欣賞和包容,倡導以平等、真誠的態度去對待他人。這種人文精神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相契合,為解決全球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當下,知音文化所傳達的尊重與包容的理念,有助於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增進彼此的理解與信任。
中新社記者:去年,湖北發佈了“知音湖北,遇見無處不在”的文旅宣傳語,武漢市也通過多種渠道,擴大知音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您認為應如何藉助知音文化的海外傳播,推動文明互鑒,續寫更多“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姚偉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知音文化重情,有了這種知音深情,就產生了彼此間的互信,使人際關係和諧親密。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需要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這實際上是一種尋求知音的文化觀。
知音文化誕生在武漢,是武漢特有的文化資源。漢陽有為紀念伯牙彈琴遇鍾子期而建的古琴台,現在還整合了周邊文旅資源,打造了知音文化旅遊區;蔡甸至今保留著集賢村、鍾子期墓等諸多與之有關的遺存,這些都為知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展示平台。
除此之外,我認為,知音文化的傳播不僅需要外在品牌化宣傳傳播,更需要提昇其內在吸引力。例如,可以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各國學者共同研究知音文化的歷史、內涵、傳播等方面的問題,深入挖掘知音文化的價值。與此同時,舉辦各類以知音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文化節、藝術展覽、音樂會等,邀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學者和民眾參與。通過這些活動,展示知音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同時為各國文化交流和展示提供平台,促進相互瞭解與欣賞。
另外,重視民間力量與文藝作品的傳播不容忽視。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形式,能讓更多人接觸和瞭解知音文化,推動文明互鑒。(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