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在日本大阪成功舉辦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0月4日訊)2025年10月4日,由中華時報傳媒集團(香港)發起的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成功在日本大阪歷史博物館落下帷幕。作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平臺,本屆論壇以“城市韌性:在全球不確定性中構建可持續未來”為主題,彙聚多個城市學者、藝術家,通過主旨演講、圓桌論壇、文化展演等形式,促進東西方城市間跨界協同與合作機制探索,彰顯了大阪作為“亞洲創意之都”的文化凝聚力。

國際城市文化論壇是由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美術學院院長曾曉輝教授於2018年宣導發起,由中華報業集團、中華時報傳媒集團等相關機構主辦,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性交流文化平臺,旨在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迄今,已成功在紹興、陽春、廣州、澳門、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了六屆。

王子江教授致歡迎詞並介紹到會主要嘉賓

本屆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日本水墨藝術協會會長、日本華人美術家協會會長王子江教授擔任論壇主持。

論壇發起人、中華時報傳媒集團(香港)主席、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美術學院院長曾曉輝教授為2025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開幕式致辭

致辭結束後,曾曉輝主席分別向傅益瑤老師、賀偉老師及日本大阪博物館贈書法墨寶。

緊接著,剪綵環節正式啟動,曾曉輝主席及各位主理嘉賓一同為本次論壇剪綵,祝賀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成功舉辦!

榮譽表彰,致敬城市文化發展先鋒

論壇期間同步舉行隆重的榮譽表彰儀式,向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及城市發展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與單位頒授8項年度大獎,涵蓋終身成就獎、城市文化貢獻獎、國際城市精英獎及星火文化傳承獎等,全面肯定其為城市文化繁榮注入的強勁動能。值得關注的是,頒獎典禮現場同步啟動第六屆紫荊花詩歌大賽與第四屆維多利亞國際攝影大賽,誠邀全球文學與影像創作者以筆墨與鏡頭詮釋城市之美,續寫文明對話新篇章。

曾曉輝主席為榮獲“終身成就獎”嘉賓頒獎
曾曉輝主席為榮獲“城市文化貢獻獎”嘉賓頒獎
曾曉輝主席為榮獲“國際城市精英獎”嘉賓頒獎
曾曉輝主席為榮獲“星火文化傳承獎”嘉賓頒獎

頒獎儀式後,曾曉輝主席與主理嘉賓共同為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屬下日本公司“分社”揭牌。作為世界華人重要的傳統媒體集團,中華時報一直堅持“弘揚中華文化、關注華人民生、反映社會民情、把握世界風雲”的宗旨,致力於“讓世界瞭解中華,讓華人融入世界”的目標。此次新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華時報的傳媒版圖進一步擴大,將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端對話激蕩思想,共繪城市韌性藍圖

本屆論壇聚焦“全球不確定性下的城市韌性構建”主線,設置專家主旨演講、圓桌論壇及實踐案例分享三大核心環節。王鍵教授、楠元純一郎教授等海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數字經濟賦能、ESG治理實踐、社會公平機制及城市創新戰略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系統探討應對全球變局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與戰略支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華日本學會理事王鍵教授以《凝聚數字經濟與資訊技術領域的中日合作》為題,在中日城市合作領域,論壇指出數字經濟是重要合作方向,雙方在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防災減災、綠色數字技術研發等方面存在廣闊潛力,但也面臨技術標準對接、數據安全保障等挑戰,需通過政策協調與企業協作突破瓶頸;東洋大學法學部教授、國際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楠元純一郎教授聚焦《大都市東京,強韌性和ESG》,探討社會與ESG理念對城市抗風險能力的提升作用;此外,資訊管理專業創新特色大學客座教授、NHK資深製片人堂滿一成先生帶來《從古代城市難波京到大阪——國際都市的創新戰略》演講主題;中國聊城齊魯理工學院的董河東教授以《時空對話:公共藝術作為城市韌性的見證者——以中國聊城十二生肖雕塑廣場為例》為題,書寫城市變遷的記憶座標,促進人際聯結,激發文化自信;公益社團法人日出町銀髮人才中心代表理事副會長松尾欣治先生從社會契約論視角解讀《城市的誕生與個人的出現——從社會契約論到城市文化》;最後,由大阪公立大學大學院經營學研究科博士倪昳傑、大阪公立大學大學院經營學研究科博士馬力,分享《全球化與地方性博弈中的城市韌性建設》,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作分析。

董河東教授作主旨演講
松尾欣治先生作主旨演講
堂滿一成教授作主旨演講
馬力博士作主旨演講
楠元純一郎教授作主旨演講

此外,論壇現場還進行了第八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的交旗儀式,此舉象徵著論壇的傳承和延續,也標誌著明年國際城市文化論壇的舉辦,論壇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為城市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藝術賦能 文化互鑒

開幕式前,香港理工大學的鄒倫倫博士以古箏演繹《高山流水》《櫻花謠》《滄海一聲笑》,寓意日中友誼長存堅固、兩國人民對彼此文化藝術的瞭解與傳揚。

香港理工大學 鄒倫倫博士古箏演奏

論壇特別設計展出海內外知名藝術家精品力作,從傳統的花鳥山水、人文歷史,到現代的都市繪景、百姓生活,為與會者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思考空間。

展覽一隅

本屆論壇通過多維度思想交鋒與實踐經驗共用,為全球城市應對發展挑戰貢獻了創新思路,充分彰顯了文化引領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核心驅動作用與蓬勃生命力。

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主席曾晓辉發言全文:

#金石传薪 风土共济

——#2025第七届国际城市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

尊敬的各位先进、学界同仁、风土守护者们:

值此金秋时节,中秋明月即将圆满,我谨以最诚挚的祝福,愿诸位佳节安康,阖家幸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当难波城(大阪)上空的秋月映照世博园最后一盏宫灯,我们以《曾子·天圆》”天地万物一体”之心,共践这场跨越病榻与国界的文化之约。请允许我以三叠浪纹铜镜为喻,与诸位共鉴论坛七年征程。

第一镜:星火不灭的民间韧性

昔年云门寺古琴与AI算法同奏时,我们印证了西田几多郎”绝对无”的包容哲学;当澳门凼仔码头以世阿弥”秘则为花”的艺谛,将文旅经济化作非公帑的活水;更难忘狮城AI激辩中,铃木大拙”平常心是道”如醍醐灌顶。这方寸金石,铭刻着三十余国机构”自筹文脉”的壮举——从绍兴文化馆的缂丝机杼声,到香港大会堂的金融槌音,恰如道元禅师所言”梅花雪中绽”。

第二镜:风土为舟的文明对话

今秋议题”城市韧性”,实为对和辻哲郎”风土即命运”的当代诠释。当全球供应链如脆弱的唐纸,我们却在大阪堺市铁炮匠的千锤百炼中,看见《庄子》”虚舟不忮”的智慧;在世博园中国馆”二十四节气”装置与法隆寺五重塔的对话里,体悟圣德太子”和”之真谛。(展示论坛主题卷轴)这卷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共绘的”难波津图”,正是文化遗产能为乱世定锚的明证。

第三镜:金石永寿的未竟之约

诸君可见此刻投影的七瓣菊花?每瓣皆镌刻历届举办地坐标。晓辉病中重读先祖”临患不忘平生之言”,忽悟这星图恰似曾子”土相扶为墙”之训。今以俳句为引:”世博阑珊处/金石声里秋月圆/粤海待星槎”——2026年第八届论坛,将携大湾区”醒狮弄潮”的气魄,在港珠澳大桥虹光中续写新章。

结语:

请共举此”花散杯”:上层清酒乃大阪浪速之波,下层普洱是珠江千年沉韵。愿我们以文化为酵母,酿就人类文明的”风土共济酒”。值此中秋佳节前夕,愿这轮明月照彻人间久太平,让我们的情谊如金石永寿,让我们的智慧如风土共济。

国际城市文化论坛创始人 曾晓辉

公元2025年中秋前夕 谨呈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