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守閣的天空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本該是家人團聚賞月的日子,此刻我們卻漫步在這座異國的古城之下。葉子遲遲不肯紅透,只零星地泛著黃,在灰濛濛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蕭索。小雨時斷時續,細密地落在臉上,帶著絲絲涼意,讓人不禁想起故鄉的月餅香和那輪即將圓滿的明月。昨日還在天守閣對面的大阪歷史博物館主持”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今日的雨中漫步,倒讓這份中秋前夕的思鄉之情愈發濃烈。

雨勢漸密,我們終究沒有登閣,只是沿著護城河緩緩繞行。這讓我想起多年前與暨南大學賈教授同遊時的情景。那是個深秋,金黃的銀杏葉鋪滿通往天守閣的石階,踩上去沙沙作響。賈教授站在閣頂,指著遠處的大阪灣說:”你看,歷史就像這景色,遠看總是清晰的。”而去年盛夏來時,烈日當空,石階燙得灼人,樹下擠滿了乘涼的遊客。如今故地重遊,樹下站著的都是躲雨的人,落葉鋪了一地,踩上去悄無聲息。

 

寧兄——那位廣美畢業後輾轉從事過策展、藝術評論等等——舉著手機,鏡頭裏天守閣的金色輪廓在雨幕中若隱若現;社科院研究中日關係的王兄——此次論壇的特邀演講嘉賓,就中日城市文化交流史發表了精彩演講——撐著傘,卻不時讓雨水打濕肩膀;西班牙來的翟女士——一位歌劇演員——挽著她操著濃重山東話的母親緩步而行;而鄭州來的曾廣春——那位知名企業家,此次特意為論壇帶來了洛陽工藝大師的精美的唐三彩與櫻花融合的瓷盤作為”終身成就獎”等特別獎項的獎品——走在最前,腳步穩健如常。除了王兄與我,其他人都是第一次造訪這座古城,在這中秋前夕,想必心中都牽掛著遠方的家人。

行至週邊的世界和平紀念碑前,王兄突然駐足。那座造型獨特的雕塑在雨中顯得格外肅穆。”1995年的日本外交綠皮書,”他說,”就是用這個雕塑做的封面。”我們站在紀念碑前合影,寧兄特意調整角度,讓天守閣的金色輪廓成為背景。快門按下的瞬間,我想起家中父母此刻應該正在準備明晚的團圓飯,桌上必定擺著我最愛吃的蛋黃蓮蓉月餅。

雨水在護城河面激起無數漣漪。王兄指著紀念碑基座上的銘文:”和平需要不同文明的對話。”他的聲音混著雨聲,卻字字清晰。第一次到訪的翟女士仔細端詳著雕塑的每一個細節,她的母親則輕聲哼起了家鄉的中秋民謠。曾廣春站在稍遠處,目光在紀念碑與天守閣之間遊移,想必也在思念鄭州的親人。昨日論壇上,那些由他精心準備的獎品——融合洛陽唐三彩與日本櫻花元素的瓷盤——被鄭重地頒發給了獲獎者,而他只是安靜地坐在台下,臉上帶著欣慰的微笑。

 

我們在一處屋簷下避雨。寧兄翻看著剛拍的照片,忽然說道:”要是明天能放晴就好了,至少能看看異國的月亮。”王兄望著雨幕中的城樓,輕聲吟道:”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作為研究中日關係的學者,他此刻的思鄉之情想必更添幾分文化的厚重。翟女士的母親從包裏掏出幾塊從國內帶來的月餅,我們就在這異國的屋簷下,提前分享起來。月餅的甜香混著雨水的清新,竟讓人眼眶微熱。

回程時,雨小了。護城河裏的錦鯉浮出水面,在漣漪間若隱若現。我想,無論身在何處,中秋的明月總會將思念傳遞給遠方的親人。這座雨中古城見證了我們此刻的羈旅之思,而明晚的月亮,必將同樣照耀著我們的故鄉和親人。那些由曾廣春從洛陽帶來的精美瓷盤,也將帶著這份中秋的思念,漂洋過海,成為連接中日文化的獨特紐帶。

 

《金閣聽雨·中秋前作》

異國城頭細雨蒙,鄉心暗逐晚來風。

瓷盤彩繪唐時馬,石徑苔侵戰後楓。

幾處管弦催月滿,誰家餅餌思年豐?

登臨莫問前朝事,且看今宵四海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