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
·曾曉輝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向來是人性最極端的試煉場——它既揭露靈魂的陰影,也點燃希望的火種。當烏克蘭陷入貪腐、戰場與資金的三重危機,這個國家正面臨開戰以來最險峻的冬季,我們目睹的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衝突,更是一場關於道德、生存與文明意義的深刻辯證。正如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言:「戰爭是萬物之父」,此刻的烏克蘭,正被迫在毀滅與重生之間尋找自己的道路。
貪腐之惡:權力陰影下的道德困境
烏克蘭國家核能公司的巨額回扣醜聞,牽涉到總統澤倫斯基的親信,彷彿一記重擊,敲碎了國際社會對烏克蘭改革的信任。這不僅是金錢的流失,更是道德堡壘的崩塌。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早已警示:當守護者成為掠奪者,整個城邦便陷入靈魂的腐化。歐盟提供的超過2000億美元援助,本應是抵抗暴政的盾牌,卻可能被貪墨的陰影所侵蝕。更諷刺的是,部分回扣竟來自建設防護設施的合約——那些本應保護人民免受空襲的工程,卻成了權力尋租的溫床。
澤倫斯基辦公室曾試圖削弱肅貪機構,若非民眾示威與歐盟譴責,反腐的火炬幾近熄滅。這揭示了人性永恆的悖論:權力渴望監督,卻又本能地抗拒監督。正如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烏克蘭的貪腐危機不僅是制度的失敗,更是人性在權力誘惑下的普遍寫照。當肅貪行動被迫在國際壓力下推進,我們看見了道德自覺的局限——有時,外部之光必須照亮內在的黑暗。
戰場與流亡:存在主義式的生存選擇
戰場上,烏東重鎮波克羅夫斯克的失守成為轉捩點,俄軍兵臨戰略要塞,而烏軍卻因兵源短缺而節節敗退。更令人憂心的是,大量烏克蘭年輕男性選擇逃往歐洲,從每週19人飆升至近1800人,這不僅是軍事危機,更是一場存在主義的逃亡。德國揚言削減社福給付,反映了人道主義與現實壓力的兩難。
這裡,我們觸及了人類最根本的選擇:在集體存亡與個人生存之間,如何權衡?法國哲學家沙特說:「人是自由的,人註定自由,人背負著自由的重量。」這些年輕人的逃亡,既是對死亡的本能抗拒,也是對未來的絕望投射。然而,當個體選擇背離共同體,國家的脊梁便開始彎曲。這讓人想起古羅馬的衰亡——當公民責任被個人利益取代,帝國便難逃傾覆的命運。烏克蘭的戰場危機,因此不僅是武器的較量,更是意志與歸屬感的考驗。
資金與能源:現代社會的脆弱性寓言
資金將於明年2月耗盡,歐盟1400億歐元貸款計畫因法律顧慮與政治分歧而卡關;同時,俄軍摧毀了烏克蘭三分之一的天然氣生產能力,讓冬季成為生存的嚴酷挑戰。這雙重危機映射出現代文明的脆弱本質——我們依賴的資金鏈與能源網,如同蛛網般精細卻易碎。
哲學家海德格曾談及「技術的座架」對人類的宰制,烏克蘭的處境正是此觀點的殘酷印證:一個國家的命運,竟繫於他國的資金流動與能源基礎設施。當歐盟因內部矛盾而猶豫,當俄羅斯的飛彈瞄準輸電網,我們看見了全球化的悖論——相互依存本應帶來穩定,卻也可能成為弱點。烏克蘭的能源危機,因此是一則現代寓言:在技術昌明的時代,人類並未真正駕馭自然與資源,反而暴露於更系統性的風險中。
結語:在廢墟中尋找星光
烏克蘭的三重危機——貪腐侵蝕道德根基、戰場考驗集體意志、資金與能源揭示現代脆弱——共同構成了一幅黑暗圖景。然而,正如哲學家尼采所言:「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危機的本質不在於毀滅,而在於喚醒。烏克蘭的掙扎提醒世界:和平並非理所當然,正義需要持續守護,而人性的光輝總在絕境中最為璀璨。
在這個最險峻的冬季,烏克蘭的命運將取決於能否在貪腐的廢墟上重建信任,在戰場的硝煙中凝聚勇氣,在資金的斷崖邊點燃希望。而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這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人類面對極限時,那永恆的掙扎與超越的可能。
(本文作者是《中華時報》創辦人)

-218x150.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