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難預後日憂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166)
艾 慧
明朝難預後日憂,左山無應右山叩。
莫祈前路誰識君?笑對漏船泛中流。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哲慧詩章以簡約意象構築深邃意境,通過四組矛盾對立的意象群,在禪道哲思中叩擊生命本質,展現了當代文人獨特的詩性智慧與精神突圍。
首聯“明朝難預後日憂,左山無應右山叩”以時空交疊的荒誕感開篇,將《詩經》式的比興傳統重構為後現代存在困境。左右山體的沉默與叩問形成物理空間的悖論,既暗合陶潛“悠然見南山”的古典意象,又在解構中注入現代性孤獨——當自然不再應和詩人的叩問,傳統天人合一的詩學範式遭遇當代性裂變。
頸聯“莫祈前路誰識君”打破“莫愁前路無知己”的期待視野,以決絕姿態斬斷傳統文人的知音情結。這種對身份認同的解構,恰如海德格爾所言“向死而生”的決斷,在否定性中構建主體性覺醒。詩人將李白式的飄逸轉化為存在主義的清醒,將顧影自憐昇華為精神自足。
尾聯“笑對漏船泛中流”堪稱詩眼,其意象張力令人震撼。將莊子“泛若不系之舟”的逍遙意境,逆向改寫為“漏船”的危機敘事,卻在激流勇進中綻放出尼采式的酒神狂歡。這種充滿後現代荒誕感的生存智慧,既暗含加繆筆下西西弗斯的抗爭美學,又浸潤著禪宗“煩惱即菩提”的頓悟,在存在困境中綻放出超越性的生命光芒。
呂國英此詩以中國古典詩詞的骨架,灌注存在主義哲學的血肉,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形成獨特的詩性空間。四組意象如同四重奏鳴曲,在矛盾對抗中達成精神的和解,最終在“漏船泛中流”的危機美學中,完成對生命困境的詩意超越。這種將禪宗機鋒與現代哲思熔鑄一爐的創作實踐,為當代漢語詩歌開闢出嶄新的精神向度。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