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悄然興起  環保理念開啟生命綠色歸途

中新社北京4月3日電 (記者 李京澤)與亡妻做最後的告別後,北京市民王華溢輕輕按下按鈕,被易溶袋包裹的骨灰在機器傳送下緩緩投入大海。

清明節前夕,在京津冀聯合舉行的一場集體海葬中,王華溢與眾多市民一起送別逝者,他說,“家人都喜歡大海,每年來這裡看看,既是緬懷也是陪伴。”

清明掃墓追思是中國傳統習俗。近來,中國多地舉辦形式多樣的生態葬集體安葬儀式及公祭活動,在一場場兼顧綠色環保與人文關懷的活動中,很多民眾送逝去的親人回歸自然,以別樣方式思念追憶。

這些故事背後是生態葬的悄然興起,更是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傳統喪葬文化的體現。

生態葬在中國推廣已久。2016年,中國民政部等發佈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相關指導意見,以官方文件形式推行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

近年來,各地宣傳激勵生態安葬的意見舉措不斷出台,生態葬悄然興起。“十四五”以來,江蘇省採取生態葬的逝者已有3萬多例;山東省民政廳在全省培樹了100個“逝有所葬、遷有所去”生態安葬試點項目……

在實踐中,生態葬形式多樣。無論是少佔地的草坪葬、花壇葬、樹葬,還是不佔地的海葬等,均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不保留骨灰,在節地和環保方面優勢明顯。

天津市殯儀服務總站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自1990年開始推行海葬,至今已安葬骨灰3萬餘份,按照一塊墓地0.8平方米計算,共節省土地超過24000平方米,為城市建設留下了更多發展空間。

在福建漳州,當地建設者將公園理念融入公益性墓地建設,探索出墓地與林草地復合利用的安葬新模式,建設起村級公益性殯葬設施——生命公園。

園內保留原有果樹林木,又補充綠化,可提供廣闊的生態葬空間,滿足當地民眾今後二十餘年的骨灰安置需求。漳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莊淑英說,生命公園春夏有花、秋冬有色,保持了自然生態。“公園依村莊而建,村民會時常來坐坐,感覺逝者並未遠離。”

除了節地環保,價格便宜也是生態葬的優勢之一。據悉,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出台了生態安葬獎補政策。

以天津市為例,其於2014年推出政策,免去骨灰海葬及兩位隨行家屬費用。2020年,這項政策再次昇級,在減免基礎上,每具骨灰給予家屬1000元人民幣節地生態安葬獎勵。相關政策的優化減輕了家屬的經濟負擔,也讓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瞭解和接受生態葬。

從強調“入土為安”到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殯葬治理研究分會會長、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民政服務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楊根來向記者表示,生態葬的興起既得益於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殯葬改革,也反映了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和提昇。

于個人而言,生態葬是一種生命態度的表達。王華溢記得,亡妻生前曾告訴孩子,人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最終都會回歸自然。

在選擇生態葬的家庭中,很多都有著類似的觀念。楊根來稱,以更環保的方式處理逝者的身後事,折射出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詮釋,體現了對生命和自然的雙重尊重。

于社會文化而言,楊根來認為,生態葬打破了“厚葬”的傳統認知,推動“葬”與“祭”的分離,既保留了家屬的情感寄託,又賦予喪葬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生態葬將逝者的最後歸宿轉化為生態系統的養分,其本質是‘以生命滋養生命’。”楊根來說,生態葬的悄然興起,不但關乎殯葬方式的革新,也在於整個社會要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的生命空間。(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