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柴瑜:中拉合作有何全球性意義?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中拉合作有何全球性意義?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柴瑜
中新社記者 文龍傑 王宗漢

十年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倡議,從願景到行動,從藍圖到現實。刻下,習近平主席再赴拉美,這也是2013年以來第六次到訪拉美。

中拉關係進入“換擋提速”的新階段。拉美是發展中國家較為集中的地區,在中國外交大佈局中佔據重要地位。中國與秘魯的雙邊合作關係有何特點與趨勢?為什麼說中巴關係超越雙邊範疇?中拉文明交流互鑒對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有何重要意義?中國社科院拉美所所長、二級研究員柴瑜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和秘魯兩國友誼源遠流長,人民友好深入人心。中秘合作有何特點?

柴瑜:中國和秘魯兩國友誼源遠流長,秘魯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最早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拉美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國簽署一攬子自由貿易協定的拉美國家。中秘之間的合作特點,可以用“穩健”來概括。儘管秘魯內部政治生態歷經更替,但歷屆秘魯政府都十分看重加強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對兩國之間的合作抱有強烈願望和信心。

以錢凱港為例,作為中國和秘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錢凱港第一艘貨輪已於日前入港。錢凱港的建設過程中,秘魯政府通過立法排除障礙,力促港口建設完工,排除了影響中秘務實合作大局的阻礙因素。

作為一個標誌性的成果,錢凱港對於亞太和拉美地區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類合作開放透明,所運貨物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錢凱港可以停靠超大型集裝箱船隻,成為拉美地區新的樞紐港,大大節省了運輸時間和成本,也將中拉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除了目前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緊密合作的礦產領域,更多拉美地區的農產品也將進入中國市場,輻射整個拉丁美洲,使地區國家能够受益。因此,我認為中秘合作的趨勢是領域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輻射效應更強。

中新社記者:中國和秘魯都是文明古國,兩國跨越浩瀚的太平洋,您能否談談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思考?

柴瑜:中秘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體現在具體的方方面面。例如,秘魯生活著很多華人,中餐館在秘魯的大街小巷十分常見,中秘學者保持著緊密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我曾到秘魯當地的博物館參觀,其藏品十分豐富,啟發了我對“文明交流互鑒”這一議題的思考。我們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種學術上的認識,並經歷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生活在各方面高度發達的社會之中,反映了“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就是人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故而,“文明交流互鑒”應是互相學習促進的過程。中秘兩國作為文明古國,不僅要做文明的傳承者,更要做未來新形態文明的創造者。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巴西關係有何特點?為何說中巴關係超越雙邊範疇,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影響?

柴瑜:近年來,“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之際,中國與巴西同為發展中大國,擁有相對健全的產業體系,雙邊關係的積極發展十分重要。

中巴作為發展中大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優勢:一是有底氣從容面對國際政治中的風雲變幻,二是有能力應對世界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大小風險,三是有自信追求戰略自主探索自身發展道路。從這三點出發,中巴關係的特點在於對“全球南方”國家等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錨定”的作用,超越了雙邊範疇,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影響。

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巴攜手合作。例如,最近,中國、巴西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全球南方”發起了在聯合國平台上成立“烏克蘭危機和平之友”的倡議。這不是要在衝突中選邊站隊、集團對抗,也不是要取代現有平台,而是要發出更多客觀、平衡、理性的聲音,為停火止戰、重啟和談積累條件、營造氛圍。中國與巴西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能够作出表率,其他發展中國家自然更願意參與相關的協調行動。此外,中國與巴西共同推進改善國際秩序、氣候變化、開發綠色能源、推進可持續發展、減貧等領域的合作,也都彰顯了中巴關係的戰略性和全局性影響。

中新社記者: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拉關係進入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中國和拉美同屬“全球南方”,中拉命運共同體有何全球性意義?

柴瑜: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近期稱,過去十年,拉丁美洲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0.9%,甚至要比經濟危機時期的數據還要差。即使如此,2023年中拉貿易額也突破4890億美元,同比增長1.1%。目前,拉美是僅次於東盟的中國第二大投資地,中國是不少拉美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十年間中拉經貿合作不斷加深,在發展進程中能够相互扶持,充分說明了中拉命運休戚與共。

十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拉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中拉關係進入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其中,“惠民”是中拉關係的一個獨特之處。拉美地區許多國家產業體系並不健全,如何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是中拉合作的關注重點之一。中拉經濟高度互補,使得從普通小商品經營者到高科技人士都獲益,實實在在增進人民福祉,這是中拉雙邊合作很突出的特點。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與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間的合作不同。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在產業分配、民眾收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雙方收益不對稱。而拉美國家又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在發展中更強調自我意識,所以在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合作中會感到被束縛和被約束。中國同拉美國家一樣,都是發展中國家,卻取得非常好的合作效果,這充分說明中拉在合作中充分尊重彼此的國情與歷史、文化等因素,促成平等互利的合作關係。所以,中拉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性意義就在於,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以信心和解決發展問題的新思路,將彼此命運緊緊相連,以平等互利的方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可以說,中拉合作實踐已經成為全球南方合作的示範。中拉同屬全球南方國家,有共同的發展挑戰和訴求,也有更多的合作願望和期盼。其典範意義至少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元首外交為抓手,政治互信不斷深化;二是民心相通,關鍵時刻顯示情誼,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和配合;三是經貿合作不斷創新高,成為中拉關係壓艙石;四是合作領域和範圍不斷擴展,合作程度不斷深化,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拉美國家有20余個。

中新社記者: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是歷史大勢,中華文明和拉美文明均具獨特性,中拉文明交流互鑒對彼此和世界有何重要意義?

柴瑜:中國是規模很大的一個國家,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其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拉美也有6億多的人口,文化特色特別多樣,有30%左右的貧困人口。中拉具有源遠流長且燦爛多樣的文明譜系,在邁向現代化時面臨著一些相似的問題,一些發展理念非常契合。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實現各自的現代化,對世界文明發展有示範性作用,可能為世界文明發展開拓出一種新的思路。

把文明的維度引入現代化的討論之後,視野和格局就變得更加寬廣。文明互鑒是國家關係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做文明互鑒的促進力量,增進溝通對話,支持彼此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就是一個開放包容、自立發展的實例,拉美也在不斷謀求這樣的路徑。中國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中國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通過文明交流互鑒,互聯互通、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就一定能够實現合作共贏。(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