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港府部門加強透明的公署率先減透明度 大削網上資料惹反彈

被指日益不透明的香港政府,近日再有新猶。負責督促各政府部門增加透明度和接受市民對部門行政失當投訴的申訴專員公署,近日移除大量有關投訴政府部門的調查報告及資料,令保留在網站的調查報告由十年大減至最近兩年,並取消詳列市民投訴部門不遵守《公開資料守則》個案的欄目。事件引起立法會內跨黨派議員的不滿,認為是透明度上的退步,更憂慮會削弱政府公信力;有評論員更憂慮,其他部門「有樣學樣」,更加不透明,令市民知情權將進一步受損。特首李家超則把公署與政府劃清界線,指公署並非政府部門,相信公署會處理好社會意見。

事件發經過數日發酵後,申訴公署於昨(19日)晚公開解釋,指考慮到近年給予政府部門及相關公營機構的建議,一般在兩年多內已獲得落實,因此2023年4月之前發佈的調查報告已「不合時宜,甚或對公眾有所誤導」,經檢視後,決定將不再反映現況的調查報告及內容移除,並只保留至最近的三個年度。公署又說,更新網站亦能避免網站上有過多過時資訊,阻礙公眾查閱及搜尋所需資料。公署補充,下架的調查報告及檔案並未銷毀,市民可各公署申請查閱。不過,公署網站未有下架報告的目錄,一般市民難以知道有什麼報告可以索閱;對於公署強調今次更新網站與2022年時移除過時的調查報告,做法一致,議員張欣宇表示質疑和失望,指公署2022年時保留最近十年的報告,何解數年間便大減至只保留三年?他又說,公共行政「透明開放」是公署帶頭把關的價值,若連公署也降低標淮,或會引起其他部門骨牌效應。他表明,民意已清晰希望公署從善如流,但公署仍堅持態度,將在立法會等管道跟進事件。二百多份報告下架 市民申請查閱有難度《明報》日前發現,更新中的公署網站只保留了2023年4月以後的調查報告丶新聞稿丶調解協作實例,以及2022鱷23年度起的兩份年報,此前的內容已經移除,涉及至少230項調查報告內容。公署當時回覆該報時的解釋與昨晚公佈的相若,但該報已訪問不同學者和議員,質疑公署的解釋,認為網上的資料容納量可以十分巨大,而只要做好目錄指引,甚或注腳,便不會引起誤會;相反,下架報告會引起透明度退步等反效果。不過,公署昨晚的解釋依然固我,曾因不滿公署下架報告而寫信申訴專員陳積志表達意見的議員狄志遠直斥公署的回應是傲慢,將進一步影響市民對公署的信心。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更質疑公署指大部分報告的建議在兩年已解決的說法,稱並非所有公署處理的個案已解決,舉例申訴公署在2014年調查香港的公共檔案管理丶公開資料守則的問題仍未解決,但網站已將報告下架。他指出,現時香港仍未有檔案法,現時的《公開資料守則》亦非法律,沒有法例保障市民查閱公開資料的權利,「照目前制度及行政作風,不讓你看就不讓你看」,屆時不止損害市民知情權,亦會間接影響政府公信力。另外,公署2019年發表涉及屋宇署「強制驗窗計畫」驗窗令的報告,審計署上月亦曾發表報告,顯示不獲遵從驗窗令的問題仍未解決。到了今(20日)早,特首李家超出席會議前被問到公署移除報告前是否知情時回應指,公署在《申訴專員條例》下獨立運作及履職,並非政府雇員,政府不會參與公署運作。他又說,公署已解釋移除部分資料的原因,亦表明相關資料會全部保存,同時提供管道讓市民按手續索取被移除的資料,相信公署會做好責任,處理好社會意見。

來源:法廣

《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報刊登的文章只供參考,內容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