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牛脈貫古今  文心鑄國魂

牛脈貫古今 文心鑄國魂

《中國牛文化千字文》的文化建構與精神傳承

 

呂國英先生的《中國牛文化千字文》以 “一字不重、一韻到底” 的藝術創舉,將牛這一生物符號昇華為承載中華文脈的精神圖騰。作品並非簡單的文化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十五章的精巧架構,構建了一套 “起源 — 演進 — 滲透 — 昇華” 的完整文化體系,既梳理了牛與中華文明共生的歷史脈絡,又凝練了貫穿古今的民族精神內核。其 “文化建構” 的系統性與 “精神傳承” 的生命力,使其超越了普通文學創作,成為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重要文本。

文化建構——

三維立體的牛文化體系鋪展

·歷史縱軸:從文明啟蒙到當代實踐的時間貫通

作品以歷史演進為暗線,構建了跨越百萬年的牛文化時間軸。開篇《相牽共倚篇》從 “冥宇渾洪荒” 的原牛起源,到 “手棬牽拽始” 的人牛共生,清晰勾勒出牛從自然生物到人類生產夥伴的轉化,而 “易經矗坤象,生肖列丑時” 則標誌著牛正式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體系。進入農耕文明階段,《農耕社稷篇》以朝代為節點,串聯起周朝 “搖墒鞭” 的禮儀創設、秦國 “專吏轄” 的制度規範、漢代 “耦犁耕” 的技術革新,直至明清 “頒章胥順祈” 的法律保障,展現了牛文化從生產實踐向國家治理層面的滲透 ——“諸侯比強富,袤畦察四蹄” 直白揭示了牛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的戰略價值,成為衡量國力的重要指標。這種歷史縱軸的鋪展,並非單純的史料羅列,而是通過牛的角色變遷,折射出中華文明從蒙昧到文明、從部落到國家的演進軌跡。

·文化橫軸:多領域滲透的空間覆蓋

牛文化的影響力並非局限於單一領域,而是呈現出 “全方位、多層次” 的滲透特徵。在精神信仰層面,《圖騰崇拜篇》收錄了炎帝部落圖騰、嬴秦 “怒特祠”、雪域 “斯巴” 崇拜等多元信仰形式,展現了牛作為 “混沌宗教式” 原始信仰的核心地位;在民俗生活層面,《愛敬祈福篇》記載的瑤族 “喂彩米”、壯族 “慶歇節”、黎族 “藏魂石” 等習俗,印證了牛文化已融入各族群的日常生活儀式;在藝術創作層面,《雕造美藝篇》從遠古洞刻、商周青銅紋飾,到明清鎏琺瓷玉、當代深圳拓荒牛雕塑,梳理了牛文化在藝術領域的審美演進;在思想哲學層面,《通佛牧心篇》將佛教 “牧牛參禪” 與儒道修身結合,提出 “修行似牧之” 的精神契合,使牛文化上升到哲學思辨高度。

這種多領域的滲透,使得牛文化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成為貫穿精神信仰、民俗生活、藝術創作、思想哲學的文化紐帶。

·民族維度:中華共同體的文化凝聚

作品最具價值的文化建構,在於其對多民族牛文化的整合呈現。從炎帝部落的圖騰崇拜,到雪域民族的 “供膜鑲屋脊”、雲南彝族的 “食馱全禁忌”、哈尼族的 “悼母日”,再到漢族的 “生肖列丑時”、土家族的 “葬仰坡”,數十個民族的牛文化習俗被納入同一敘事框架。這種呈現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通過 “愛敬崇延伸,九州效風氣” 的核心句,提煉出各民族對牛 “感恩、敬畏、祈福” 的共同情感內核。

更值得關注的是《入姓廣布篇》,作品追溯牛姓起源的三種說法,將生物符號轉化為宗族認同的文化符號,進一步強化了牛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這種多民族視角的整合,印證了牛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傳承的文化財富,成為維繫中華共同體的精神紐帶。

精神傳承——

從文化符號到民族品格的昇華

·核心精神的凝練:勤勞、奉獻與擔當的價值錨點

牛文化的精神內核,在作品中被精准提煉為 “勤勞、奉獻、創新、擔當” 的核心價值,與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高度契合。《功卓偉勳篇》中 “功卓靜默然,偉勳鈐要籍” 概括了牛 “默默奉獻、不求回報” 的品格,而這種品格在歷史實踐中不斷被具象化:田單 “火牛陣” 的開拓進取(《為戰戎武篇》)、丙吉 “問喘疾” 的為民擔當(《典故傳說篇》)、焦裕祿 “料房擠” 的務實奉獻(《名要尚喻篇》),構成了 “牛精神” 的歷代實踐譜系。作品並非單純讚美牛的生物特性,而是將其昇華為一種人格化的精神追求 ——“信篤負寡實,大德凝珠璣” 這句點睛之筆,將牛的 “忠誠篤定、任重實幹” 提煉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品格,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財富。

·古今銜接:傳統精神的當代轉化

作品的精神傳承並非停留在對古代精神的懷舊式追憶,而是實現了向當代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符號的當代重構,《雕造美藝篇》提及的深圳拓荒牛雕塑,將傳統 “拓荒” 精神與改革開放的時代主題結合,成為當代中國創新進取的象徵;二是精神的當代踐行,《名要尚喻篇》將魯迅 “甘為孺子牛”、藏克家 “不待揚鞭自奮蹄”、李可染 “師牛堂” 等現代案例納入敘事,使 “三牛精神”(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與傳統牛文化形成呼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結尾 “中華正復興,入性吾輩亟” 的呼籲,將牛文化的精神內核與民族復興的當代使命相結合,明確了傳統精神的當代實踐路徑 ——“入性靈化於行”,即要求當代人將牛的品格內化為行動自覺,使傳統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傳播實踐:精神傳承的載體創新

作品的精神傳承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離不開其創新的傳播載體與實踐形式。作為 “一字不重、一韻到底” 的千字文,作品既保持了國學文本的典雅性,又通過 “五字正文 + 十字釋文” 的體例創新,降低了當代讀者的接受門檻,實現 “雅俗共賞”;而其傳播過程中引發數十位書法家創作長卷、多報刊轉載的現象,形成了 “文本 — 書法 — 媒體” 的跨媒介傳播矩陣,使牛文化精神通過藝術形式進一步滲透。這種 “創作 — 傳播 — 實踐” 的閉環,不僅擴大了精神傳承的覆蓋面,更證明了傳統文化只要找到合適的當代載體,就能實現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牛文化的當代意義與文明啟示

呂國英《中國牛文化千字文》的文化建構,本質上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整體性”與“延續性”的生動詮釋 —— 它通過歷史縱軸、文化橫軸、民族維度的三維架構,展現了牛文化如何深度融入中華文明的血脈;而其精神傳承,則為當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價值指引。

在文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今天,作品所凝練的 “勤勞奉獻、勇於開拓、創新擔當”精神,恰是應對時代挑戰的精神動力;而其 “古為今用” 的文化轉化方式,也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提供了重要啟示。牛脈貫古今,文心鑄國魂,這部《中國牛文化千字文》不僅讓我們讀懂了牛與中華文明的共生密碼,更讓我們明白: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其能夠不斷吸收時代養分,轉化為滋養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集成凝煉酒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書象”簡論》《人類賦》《中國牛文化千字文》《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酒文化賦》《中國酒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