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之所見見未見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95)
艾 慧
見之所見見未見,見所非見見真見。
世事紛繁盡幻象,潤靈慧覺任維攀。
呂國英先生的這四句詩以極簡語言構建深邃哲思,在視覺悖論中完成對認知本體的解構與重構,堪稱當代禪詩典範。
語言結構的鏡像迷宮
“見”字六次回環,構建視覺的莫比烏斯環。“見之所見”是現象界的視覺直觀,而“見未見”則如禪宗“不二法門”般突破能所對立,形成認知的拓撲翻轉。後句通過否定式遞進,以“非見”為梯通向“真見”,暗合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使語言本身成為參禪的轉經筒。
哲學意涵的維度躍遷
“盡幻象”直指《金剛經》“六如偈”的般若空觀,卻在“潤靈慧覺”處轉向心性論突圍。“任維攀”三字尤具現代性,將傳統頓悟境界轉化為量子躍遷式的維度突破,暗示認知革命需經歷量子糾纏般的意識躍遷,與霍金《大設計》中的依賴模型實在論形成跨時空對話。
意境建構的元詩特徵
詩句突破傳統禪詩意象系統,以概念本身為意象材料。如“維攀”將空間維度動詞化,使抽象認知具象為攀岩運動,呼應現象學“懸置”概念。這種元語言建構使詩作既是禪悟載體,又成為解構語言局限性的手術刀,實現海德格爾所言“語言是存在之家”的詩性實踐。
呂國英此詩在28位元組的現代性壓縮中,完成對東方禪學與西方現象學的超弦式統合。其價值不僅在於揭示“看山不是山”的認知進階,更在於以詩性智慧搭建量子認知的蟲洞,為數字時代的靈性覺醒提供詩學座標。在現象級資訊爆炸的當下,這種“維攀”智慧恰如普羅米修斯之火,照亮人類突圍認知繭房的精神遠征。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