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劉衛華:戰國“智慧之燈”蛇舞人歡,洞悉古人何種精神氣質?

中新社石家莊2月20日電 題:戰國“智慧之燈”蛇舞人歡,洞悉古人何種精神氣質?

——專訪河北博物院二級研究員劉衛華

作者 牛琳 趙丹媚 俱凝搏

無論是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金面具上那條高高竪起的眼鏡蛇,還是纏繞在古希臘與羅馬的醫藥與治癒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杖上的蛇,在西方文化裡,蛇被賦予保護、療愈、重生等多重象徵和符號意義。今年是中國農曆乙巳蛇年,這種神秘生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亦佔據一席之地。

出土於戰國中山國君成公墓的國寶級文物銀首人俑銅燈,再現了2300多年前古人蛇舞人歡、耍蛇點燈的場景。這件戰國“智慧之燈”暗含哪些科技感?蛇舞人歡的背後,藏著古人何種精神氣質和精神訴求?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河北博物院二級研究員劉衛華,解讀這件腦洞大開戰國燈具的有趣之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2300多年前的戰國銀首人俑銅燈是一盞什麼樣的燈具?

劉衛華:戰國銀首人俑銅燈出土於戰國中山國君成公墓,通高66.4厘米,重11.6千克。“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燕國和趙國的包夾下頑強生存。它位於今河北石家莊及保定一帶,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部建立。自公元前506年明確見於《春秋》記載,至公元前296年被滅,存續200多年,歷經七代君主,兩度興亡,頗具傳奇色彩。雖祗有“方五百里”疆土,但這個少有史料記載的神秘古國縱橫捭闔於燕、趙、齊、魏等大國間,一度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強國。

銀首人俑銅燈是戰國中山國出土的最精美文物之一,由人俑、蛇、燈桿、燈盤和方座組成。主體是一正在玩雜耍的人俑,其右手握一蛇,蛇首上挺,用吻部頂起長長的燈桿,燈桿上裝飾夔龍戲猴紋飾,其上托起一盞燈盤。左手握一蛇尾部,蛇身捲曲,頭部昂起,吻部頂起第二盞燈盤。左側下部燈盤內還有一蛇盤踞,以頭頂起人俑左手所握之蛇的身體,以穩定整盞燈的重心。

整體推測,人俑或為宮廷表演藝人。人俑的眼睛用黑寶石鑲嵌,鬍鬚微翹,笑容可掬。2300多年後,依然覺得他在自得其樂地做著表演。

 

中新社記者:這件造型奇特的戰國燈具在中國燈具發展史上佔有何種地位?它於細節之中暗含哪些科技感?

劉衛華:銀首人俑銅燈是中國的國家一級文物。此燈構造複雜,應是使用了分鑄法,各個部件分別鑄造,再鉚接到一起。這是中國傳統青銅器鑄造的典型做法,此器物為代表作之一。

這件青銅燈具,蛇的形體柔軟生動,鱗片刻畫細膩逼真。用青銅這種硬的材質來表現蛇柔軟的體質,鑄造難度很大,工匠須對制模、刻紋、鑄造、鉚接等諸多技術細節精準把握。

燈具的整體力學構形非常科學。右側燈桿又高又長,且上面還有一盞燈盤,如何保持平衡?為此,鑄造者在左側又設計了兩盞燈盤,其中下方落地的燈盤較大,且位置比人俑站立的方形燈座靠前,整個燈具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三盞燈盤對實現燈的整體穩定各有貢獻,可見2300多年前的工匠們不僅考慮燈具造型的美感,對力學原理的應用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實踐。

這盞燈在當時是一件高級燈具,每盞燈盤內都有三支圓錐狀的燈釺,用來安插燈燭。處於高、中、低不同位置的三盞燈盤內,可適應不同的使用場景插放不同數量的燈燭,以滿足主人對不同亮度的需求,從而起到自由調節燈光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人俑為何以蛇為道具?這些蛇又為何長著耳朵?蛇舞人歡的背後,藏著戰國中山國人何種精神氣質?

劉衛華:戰國中山國長居山中,跟大自然保持著親近的關係,其遺址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上,動物造型形象鮮明,從中可窺見古人跟動物親密的共生關係。

戰國中山國是一個英勇豪氣、頑強進取的國家,表現在文物上,人俑身材筆挺,雙目炯炯,面帶微笑,怡然自得,手握兩條蛇,非常有掌控力,很是瀟灑自信。尤其是,燈具中的蛇都長著兩隻小耳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蛇又稱“小龍”,它跟龍是有“進化”關係的。這些已經生出小耳朵的蛇,個個形體粗壯,正處於從初級形態的蛇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反映出中山國蓬勃進取的雄心。

這件人和動物完美組合的燈具,具有濃郁鮮明的“中山意象”,即有活力、有創造力、有想象力,極富中山國雄健且不拘一格的審美風格。

 

中新社記者:燈具中的戰國人俑身著“魚尾裙”,“男扮女裝”、服飾精緻,可窺見神秘中山國怎樣的服飾文化和時代風貌?

劉衛華:燈具中的人俑濃眉短須、鬍鬚微翹,頭髮梳得紋絲不亂,發髻還打著漂亮的花結。河北自古有雜技表演的傳統和淵源,戰國時期倡優文化流行,其表演形式集歌舞、說唱、表演、雜耍為一體,但目前史料少之又少。人俑“男扮女裝”耍蛇點燈,再現了戰國中山國倡優文化的興盛繁榮。

人俑身穿廣袖長袍,這是當時華夏地區流行的深衣樣式,細節和花紋卻借鑒了南方楚地的風格。人俑的衣襟為右衽(注:衣襟自左向右掩),此為古代中原民族服飾的重要特點,可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戰國中山國,彼時已與中原民族有了充分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人俑衣著袖口寬大,腰部緊窄,下面拖著長長的裙襬,裙襬下部則開始收緊,收完後又像喇叭一樣放出去,酷似現在的“魚尾裙”。當時傳統深衣基本是直身,像這種特意收腰、開喇叭口的造型,目前所見為戰國中山國獨有。可見中山國極善於學習、吸收,並進行適合自己的改造和創新。它的戰車及山字形器、雙翼神獸等,均是在中原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鑒草原文化元素,創造出的獨屬中山國的藝術造型。

 

中新社記者:戰國中山國出土文物還包含哪些蛇元素?這背後隱藏著古人怎樣的精神訴求?

劉衛華: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青銅器,很多都包含了蛇元素,尤其是蟠虺紋,即盤曲的小蛇糾纏在一起的紋飾,在其青銅器上多有體現。

蟠虺紋是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流行紋飾,但中山國的蟠虺紋尤其活靈活現。如中山國王厝墓出土的青銅四虺糾結飾,該器物據推測是國王出行車輛上的部件,由兩大兩小四隻蟠虺構成,四虺首尾顛倒,相互纏繞糾結在一起,風格獨特,形神兼備。

蛇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常被視為溝通天地的靈物,虺作為一種傳說中的蛇類,被視為神秘、靈異的象徵。戰國中山國青銅器上的蟠虺紋圖案或具有驅邪避凶、祈求祥瑞的寓意,蟠虺紋的使用反映了中山國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