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19日電 題:探訪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 年產望達數千台
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
走進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地——智元機器人製造工廠,仿佛步入未來世界:工程師正將人形機器人的各類配件按序組裝,數百台“初出茅廬”的人形機器人排列整齊,等待在工程師的“帶領”下完成一系列動作測試。
記者18日探訪這座位於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機器人製造工廠,該廠投產不過數月,2024年已下線1000台人形機器人,並將在2025年實現數千台的年產量。

業內認為,2025年將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該產業正以超線性的速度突破臨界點。上海擁有高端製造業的基礎、長三角完備的供應鏈及產業配套,以及豐富的高校資源和人才儲備,是產業加速的基礎。
“正是因為上游供應鏈的成熟,我們才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出一台人形機器人。”智元機器人製造部總經理張紹政介紹,人形機器人的許多關鍵零部件的上游精密加工環節,都與新能源汽車有所交叉,這些精密的零部件能很容易地遷移到人形機器人製造中。
造出身體,祗是第一步。智元機器人張江數據採集中心內,在搭建的餐廳、奶茶店、家庭住宅等日常生活場景中,100台人形機器人“學徒”正與數據採集師協同作業。倒茶水、做飲料、舖桌布、熨衣服、叠被子……這些人形機器人通過模仿人類日常動作,日均完成千餘條操作數據採集。
智元機器人具身業務部工作人員介紹,通常一個簡單的“倒水”動作,需要採集近100條高質量數據進行模型訓練。

智元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表示,這些“機器學徒”基於真實場景採集的動作數據將被上傳至雲端,進行各種任務模型的訓練,最終通過泛化學習形成的通用模型能力,未來可以部署在每一台機器人上。
摩根士丹利近期發佈的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包括優必選、比亞迪等37家中國企業上榜。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約8700億元人民幣。
現階段,擁有大量“重復性”任務場景的製造業,是更適合人形機器人進入的“新手村”,而人形機器人的柔性化能力恰好可以填補傳統自動化與人工勞動之間的斷層。

姚卯青舉例說,在物流行業,許多企業已實現智能倉儲系統的規模化應用——依託智能貨架與自動導引車的協同作業,可精準定位料箱位置並完成全自動轉運。而“打包”這一場景涉及到不同大小物品的排列組合,需要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實時調整,甚至在失敗的情況下重新規劃、反思和糾錯。“這種閉環控制需要用到人工智能的能力,也正是人形機器人擅長的領域。”姚卯青說。
姚卯青表示,新一代技術工人有望轉向機器人調度、解決方案等崗位,從重復枯燥的基礎工作中“解套”。(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