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2月17日電 (記者 王子謙)新春伊始,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簡稱“澳斯卡”)二期項目正在試生產,向著6月份全面投產衝刺。這家企業落地海南洋浦保稅港區以來,實力快速壯大。
“產值從2023年的47.8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2024年的59.5億元,預計今年達到80億元。”澳斯卡董事長張慧告訴中新社記者,這主要得益於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超30%免關稅政策(簡稱“加工增值政策”),企業纍計享受關稅減免超過2.5億元。
加工增值政策是海南自貿港最具“含金量”的政策之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對鼓勵類產業企業生產的不含進口料件或者含進口料件在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超過30%(含)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徵進口關稅,照章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2021年7月,加工增值政策率先在洋浦保稅港區落地,後逐步擴大適用範圍。海口海關介紹,這項政策稅收優惠幅度遠大於傳統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主要適用於原料或成品稅率較高的商品加工貿易。
在海口江東新區,外資企業加綠巧食品製造業(海南)有限責任公司即將開展巧克力的加工增值業務。“我們進口原料佔比超過96%,能够減免10%的關稅。”企業總經理孟偉偉期待有效降低成本,做大市場。
2024年11月,加工增值政策按“三不限”原則(不局限於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內、不局限於海關高級認證企業、不局限於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原則),向全島範圍推廣。海口海關法規和綜合業務處處長郝純彥說,目前除海關失信企業外,政策對海南省內企業全覆蓋,惠及糧油、肉類、水產、醫療器械、鑽石珠寶等各類生產製造企業。
首家“三不限”試點企業海南歐億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洪彬說,在開展加工增值政策流程測試期間,企業加工完成22噸速凍調理豬肚內銷,涉及貨值79萬元,免徵關稅4萬餘元。
隨著海南自貿港封關臨近,越來越多的行業享受政策紅利。今年1月底,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簡稱海南煉化)一票聚乙烯、聚丙烯通關內銷,貨值4500萬元,減免關稅約45.12萬元,標誌著加工增值政策向千億級石化產業邁出了第一步。
“從境外大量採購丙烷進行生產,能够減免1%的關稅。”海南煉化計劃經營部副經理宋鵬俊算了筆賬:按企業今年採購25萬噸到30萬噸丙烷計算,能節省成本250萬到300萬元。他表示,未來企業將充分利用該政策進口其他原料。
記者從海口海關獲悉,截至2024年底海南開展加工增值內銷貨值超67億元,免徵關稅約5.4億元。
海南自貿港將於年內啟動封關運作,業內對優化加工增值政策呼聲日高。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盡快實現島內企業間加工增值纍積,實施企業自主聲明機制,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其他成員國內所有生產和貨物增值納入纍積的適用範圍。(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