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2月17日電 題:中華武術為何在澳大利亞受青睞?
——專訪澳大利亞蓓蕾中華武術會會長董蓓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武術家董蓓是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資深武術教練及裁判。她於1994年在悉尼創立蓓蕾中華武術會,培養了很多武術人才。董蓓近日就在澳大利亞傳播武術文化和太極拳的哲學理念、中華武術在海外傳播的積極意義等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武術是您一生的事業,您是如何走上武術生涯的?又為何在澳大利亞傳授武術?
董蓓:我出生在中國上海,少年時期的我患有嚴重的哮喘病,經常出入醫院。為了增強體質,十歲時,父親帶我到上海中華武術會接受武術訓練。從那時起,武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幫助我剋服了健康問題,也讓我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1977年,我被選入上海市體工隊集訓班,後來成為上海市武術隊的一員。作為職業運動員,我曾代表上海市武術隊、中國國家隊參加國內外的比賽和表演,取得優異成績。1987年,我作為國家隊成員參加了在日本橫濱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這是中國武術邁向國際舞台的一次重要嘗試,也讓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武術的魅力與海外影響力。
退役後,我受楊式太極拳宗師傅鍾文的託付,赴日本留學並教授太極拳。在那裡,我不僅完成了學業,還以研究生身份帶領日本學生體驗太極拳的魅力。1992年,因為家庭原因,我移居澳大利亞,並於1994年創立了蓓蕾中華武術會,從此致力於在澳大利亞傳播中華武術文化。
中新社記者:在澳大利亞推廣武術的過程中,您是否遇到過挑戰?是如何剋服的?
董蓓:在澳大利亞推廣武術,文化差異和認知壁壘是最大的挑戰。初到澳大利亞時,很多當地人對武術的瞭解僅限於電影,認為它祗是表演或競技運動,忽視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身心健康的作用。
為了打破這些誤解,我從教學中融入武術的文化價值與哲學理念。通過示範表演、開設講座、舉辦比賽和社區活動,讓更多人瞭解武術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為武術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我積極參與當地學校、公司、社區中心的活動,將武術與健康管理相結合,幫助更多人通過太極拳改善身體素質。比如,我從2006年開始為帕金森病患者教授太極拳,至今已有19年。這些努力不僅贏得了當地人的認可,也助力武術在澳大利亞生根發芽。

中新社記者:蓓蕾中華武術會已成立30餘年,其間有哪些令人難忘的成果?
董蓓:今年是蓓蕾中華武術會成立31周年。回首這段旅程,我們取得了不少成果。
首先,我們培養了大批武術和太極拳優秀學員。協會的師資力量厚實,很多學員後來成為專業教練。我們的教學深入社區、學校和公司,惠及數千人,幫助人們體驗武術的益處。
其次,我們的學員在國際武術賽事中屢獲佳績。從澳大利亞全國武術錦標賽到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再到國際太極拳交流活動,蓓蕾中華武術會的名字多次出現在領獎台上。通過這些比賽,我們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中國武術的風采。
我們還通過表演和慈善活動將武術的影響力擴展到更多領域。無論是悉尼“和諧日”活動,還是當地社區的春節慶祝活動,我們的表演總能吸引不少觀眾,為弘揚中華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名武術人,您如何看待武術在促進中澳友好交往中的作用?
董蓓:武術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中澳友誼的橋梁。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武術蘊含著尊重、包容、互助的精神內涵,這些價值觀與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理念是相得益彰的。
在澳大利亞推廣武術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通過比賽、表演和研討會增進中澳兩國民眾的文化交流。比如,每次舉辦武術比賽,我們都會邀請當地政府官員和社區代表參與,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另外,武術中的“以武會友”精神,也成為聯結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紐帶。
武術還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哲學。例如,太極拳中“陰陽平衡”的理念,能够讓人們在追求健康的同時,更關注身心的和諧發展。這種理念在澳大利亞越來越受到歡迎,也是中澳文化交流中的一個亮點。
中新社記者:您是楊式太極拳的第五代傳人,您如何看待太極拳在海外的傳播?
董蓓:太極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作為楊式太極拳的第五代傳人,我感到肩負著傳承與推廣的雙重責任。
在海外傳播太極拳,需要尊重當地文化並結合實際需求。例如,在澳大利亞,我將太極拳與健康管理相結合,通過社區教學、企業健康課程等形式推廣其養生理念。同時,我也注重傳承太極拳的精髓,確保學員不僅學會動作,還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並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到太極拳不僅屬於中國,也可與世界共享。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武術在文明互鑒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董蓓:武術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但其影響力早已超越國界。作為澳大利亞國家隊教練,我有機會參與系列國際賽事,見證了武術如何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紐帶。
武術比賽不僅是競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的場所。在比賽中,選手們展現各自的文化背景,裁判通過公平的評判傳遞尊重和友誼。這種文化的相互欣賞與學習,讓武術成為文明互鑒的橋梁。
中新社記者:您對武術未來在澳大利亞乃至全球的發展有何期待?
董蓓:我希望武術能在未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並成為全球健康管理的一個工具。通過科技與創新,我們可以將武術融入現代生活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益處。
在澳大利亞,我希望能進一步推動武術進入主流教育體系,例如將其作為學校的體育課程內容,也期待有更多的中澳武術交流活動,為兩國的友誼添磚加瓦。
在全球範圍內,期待武術能够在國際舞台上繼續閃耀。通過國際比賽和文化交流,讓武術成為世界各地人們相互瞭解、信任與合作的橋梁,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進步。
中華武術在澳大利亞的弘揚,離不開文化傳播者的努力,也離不開中澳友好的基礎。通過武術,我們不僅傳播了健康與快樂,也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包容與魅力。(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