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汪受寬:文溯閣《四庫全書》如何讓中外讀者“觸手可及”?

中新社蘭州10月10日電 題:文溯閣《四庫全書》如何讓中外讀者“觸手可及”?
——專訪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汪受寬
中新社記者 閆姣
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庫全書》近8億字,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匯集了先秦至清代前期的主要典籍著作,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科技的大集結,促進了中國各學科的興盛。而收藏于甘肅的文溯閣《四庫全書》,較于其他版本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
近年來,甘肅省推進文溯閣《四庫全書》數字化工程,令“千古巨製”走近普通讀者。為何說文溯閣《四庫全書》包羅中外,其有何當代價值?如何讓它進一步走向中外讀者?近日,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汪受寬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四庫全書》的編纂包羅中外?它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加入了哪些國際力量?
汪受寬:說《四庫全書》的編纂包羅中外,在於它不僅包含了中國古代文史哲經、理工農醫所有學科內容,還收錄了一定數量的國際人士,包括西方諸國以及日本、朝鮮、越南學者的著作,還有歷代中國人所記的世界歷史、地理、文化、習俗、科技、交通等著作,對中外交往史研究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吸引了世界各國學者關注。
《四庫全書》子部和集部中,收錄了許多僧釋記載古印度及佛教的著作,如釋法顯《佛國記》、釋玄奘《大唐西域記》等;收錄有希臘人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意大利人龍華民《新法算書》,葡萄牙人陽瑪諾《天問略》,比利時人南懷仁《坤輿圖說》等,保存了西方天文曆法學、數學、機械學、地理學、水利學等學科的知識。
史部收錄了朝鮮人、安南(今越南)人、日本人所著其本國歷史著述,及國人所著南洋、東海、北方、西域等地相關著作,如唐代段公路《北戶錄》、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等。
經部收錄了新撰《欽定西域同文志》24卷,是一部由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托忒蒙古文六種文字組成的對譯辭書,對瞭解和研究中亞、新疆歷史地理和語言有極大幫助。
近年來,為保護傳承《四庫全書》,出現了以《四庫全書》等相關典籍為核心,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庫學”。“四庫學”在國外也早已引起重視,有日本松崎鶴雄的《論四庫全書》、藤塚鄰的《四庫全書編纂的環境》、橋川浚的《四庫全書的評價》,美國華盛頓大學蓋博堅(Kent Guy)的《皇帝的四庫:乾隆朝晚期的學者與國家》,以及李芬林主持出版的《四庫全書研究論文篇目索引(1908-2010)》,收錄有關《四庫全書》及相關研究文章目錄5000余條,包括日本學者和西方學者的論文。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四庫全書》,與法國思想家狄德羅的《百科全書》,以及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又稱《大英百科全書》)相比,有哪些異同?
汪受寬:中國的《四庫全書》與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以及《不列顛百科全書》,均誕生於18世紀,都是編纂規模宏大的知識集成,反映了當時這些國家各自文化與知識體系的綜合成就,代表了各自文明的知識巔峰,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作為各自文化的總結,都力圖囊括廣泛的知識領域。
三者的不同點也有很多。從編纂目的來看,《四庫全書》主要是為總結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並從文化上保障清王朝穩定。《百科全書》作為法國啟蒙運動的產物,是將當代所有知識、最新科學成就寫成條目,宣傳自然科學知識,提倡理性主義和批判精神。《不列顛百科全書》致力于普及科學知識,促進教育,體現了英國啟蒙時期的求知精神和學術追求。
從內容選擇與編排來看,《四庫全書》是收錄有3400余種重要典籍的一部叢書,更側重對古典文獻,尤其是儒家經典的整理考證和解釋。《百科全書》和《不列顛百科全書》是當時各學科頂尖學者新撰的本學科最新成就詞條的巨型辭典,更注重科學知識、技術、哲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內容更為開放和包容,鼓勵創新和質疑精神。
從影響來看,《四庫全書》匯輯了中國古代豐富文化遺產,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整理,有積極作用。而《百科全書》幾乎囊括了18世紀中葉以前歐洲取得的全部文化成果,總結了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學說,是西方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號角。《不列顛百科全書》則成為英語世界乃至全球學術標準的象徵,對教育和知識普及起重要作用。
從編纂方式與組織結構來看,《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由官方主導,是對舊籍的整理,參與者多為官僚學者,強調權威性和正統性。《百科全書》和《不列顛百科全書》則更加多元化,有各行業專家學者參與,體現了社會各階層智慧的融合。

中新社記者:與其他閣本相比,現藏于甘肅的文溯閣《四庫全書》有何獨特之處?其數字化保護經驗對海外典籍保護有何借鑒作用?
汪受寬:文溯閣《四庫全書》經歷了從遼寧省瀋陽故宮文溯閣遷移至甘肅省的過程,這一歷史變遷本身賦予了它獨特的經歷。與其他閣本相比,它的遷移反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對珍貴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與努力。
文溯閣所藏《四庫全書》是目前中國唯一未整套公開出版的存世抄本,它具有獨特性,其內容對學術研究有很高價值。同時,在最近的數字化及影印出版工作中,文溯閣本特別突出了甘肅文化特色,豐富了《四庫全書》的研究維度,也增強了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甘肅在推進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數字化工作中採取了系列創新措施,力求在保護古籍原件的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古籍資源的活化利用。這一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防止因自然老化、環境因素或人為操作導致的古籍損壞,為海外典籍保護提供了科技手段上的啟示。
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數字化項目展示了如何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數字化手段增加古籍可訪問性和利用率,這對解決古籍“藏”與“用”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中新社記者:如何藉助文溯閣《四庫全書》仿真影印版書籍,以及數字化等創新性保護成果,與世界共享文化淵藪?
汪受寬:現存三部半《四庫全書》紙質版、數字化和全文檢索版及數據庫出版,變一為百千萬,更好地保護了各《四庫全書》庫本。想要將其文化價值對外傳播,可以採取數字化資源平台共享的方式,建立或利用現有數字化資源平台,如在線數據庫或數字圖書館,將《四庫全書》數字化內容上線,允許全球範圍內的學者、學生和文化愛好者訪問,並通過多語言界面,降低語言障礙,使非中文使用者也能理解和欣賞。
同時,舉辦專題展覽,展示《四庫全書》的仿真影印本,結合數字互動體驗,提升參觀者的興趣和參與度。與國外出版社合作,推出《四庫全書》的翻譯版或精選集,增加其在非中文地區的可讀性和影響力。
此外,將《四庫全書》的內容融入國際教育課程,特別是漢學、歷史學和文學專業,並與海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開展關於《四庫全書》的研究項目,促進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
最後,設計文化旅遊路線,將文溯閣等《四庫全書》實體館藏地點納入,吸引海內外遊客,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如復刻版圖書、藝術衍生品等,進入國際市場。(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