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溝橋老火車站的月臺上,荒草已從裂縫中探出頭來,鏽跡斑斑的鐵軌靜靜地向遠方延伸,如同一段被遺忘的時光。舊站房的窗玻璃碎了幾塊,仿佛歷史睜著的盲眼,凝視著時代的變遷。這座始建於1937年的京廣線四等站,曾見證無數南來北往的旅客與貨物在此吞吐,如今卻只辦理零星貨車業務,漸漸淡出客運舞臺。
然而,就在一牆之隔的地方,幾十米的詩聯文化牆上墨香四溢,村民們圍聚在一起交流新作。忙時荷鋤種地,閑間舞筆敲詩——這已成為橫溝橋鎮農民的生活常態。從運輸物資的鐵路樞紐到產出詩聯的文化沃土,橫溝橋完成了一場驚人的蛻變。
鐵路的餘韻:橫溝橋老站的記憶
橫溝橋火車站曾是這個小鎮連接外界的重要紐帶。它見證了近一個世紀的變遷,承載著無數人的相聚與別離。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發展,老站逐漸淡出客運舞臺,但並未帶走橫溝橋的活力。
取而代之的是武鹹城際鐵路的橫溝橋東站,它成為連接武漢與鹹寧的新紐帶。更令人期待的是,武鹹城際公交化運營的論證工作已經啟動,未來可能進一步優化站點設置和車次安排,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便利。
在老站舊址,傳統的運輸功能逐漸消退,而文化的種子開始萌發。鐵路文化的記憶被巧妙融入新的文化肌理中,成為橫溝橋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詩聯生根發芽:從泥土中長出的文化自信
橫溝橋的文化蛻變並非偶然。2009年,橫溝橋鎮在全市首開先河,發起成立了橫溝橋鎮農民詩社。這一創舉在當時看來頗有些大膽,卻意外地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生長的沃土。
2018年至2019年間,橫溝橋鎮黨委政府全力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和“中國楹聯文化鎮”。他們投入資金建設了詩聯門樓、詩聯廣場、詩聯公園、詩聯文化牆等設施。2019年,橫溝橋鎮成功榮獲“中華詩詞之鄉”和“中國楹聯文化鎮”稱號。
這些文化設施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更成為農民展示才華的舞臺。詩聯文化牆、詩聯亭廊、千米詩聯長廊等景觀,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
小站大作為:文化傳習的空間革命
橫溝橋鎮綜合文化站作為最基層的公共文化事業機構,規模雖“小”,卻有著大作為。在2024年,以其“弘揚詩聯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專案,榮獲了“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十佳案例”。
走進文化站,宣傳欄、書法角、文體活動剪影牆令人目不暇接,體育活動室、書刊閱覽室、文體活動排練場等功能室基礎設施完備。這裏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第二個家”。
橫溝橋鎮每月舉辦兩期詩聯培訓班,一年培訓的詩聯文化志願者達600餘人次。每年出版兩期《橫溝新曲》刊物,每期刊登志願者詩聯作品150餘首(副)。這些數字背後,是文化活力的蓬勃湧動。
詩意彌漫鄉村:當日常生活遇見平仄韻律
在橫溝橋,詩詞楹聯並非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的煙火生活。甘魯村村民魯敦喜與詩友們在舞臺上歡快地吟誦:“天插黑飯飄香,門庭正好舞霓裳。路燈蓄足正能量,照得人心好亮堂”、“兩籮瓜果一肩挑,左是歡聲右是笑”。
這些詩句帶著泥土的芬芳和露珠的清新,你方唱罷我登場,展示著新時代農民的幸福生活。忙時荷鋤種地,閑間舞筆敲詩,已成為當地群眾的真實寫照。
詩聯文化深入全鎮各村(社區)、企事業單位。他們圍繞“詩聯進農村、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景點”,強化網路建設,引導鎮民“唯耕唯讀持正道、詩聯滿鎮樹豐碑”。
在楊畈村彭家灣、袁鋪村西餘灣等地,詩聯文化與黨建工作、美麗鄉村建設統籌佈局,共同推進。如今,全鎮詩聯會員已達500餘人,師生學詩聯、爺孫對詩聯、婆媳寫詩聯、夫妻賽詩聯的景象蔚然成風。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從“顏值”到“產值”的蛻變
橫溝橋鎮投入資金2048萬元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了鄉村“氣質”與“顏值”的雙提升。把農業風景變為產業美景、把農業顏值變為經濟產值,成為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橫溝橋鎮已成功舉辦十屆農民詩聯大賽和連續四屆“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全國農民詩歌邀請賽。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更多文化志願者加入詩聯組織,走上詩聯大賽舞臺,更成為了鄉村振興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文化品牌的建立為橫溝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據鹹寧市旅遊局數據顯示,在2013年城鐵開通後,鹹寧的遊客量每年以1.5倍的數量在遞增,近三分之一的遊客乘坐武鹹城鐵來到鹹寧。2020年,“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樂享鹹寧”活動,接待遊客684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55億元。
農家書屋:鄉村振興的“活力泵”
橫溝橋鎮栗林書屋的楹聯長廊每到週末就熱鬧非凡。“善讀好學方可睿智清俗氣,博覽群書終有見識得真知”,33年的老組長查先政的墨寶懸於入口,他在書屋開設了“楹聯夜校”。6位農民詩人、10餘位書法愛好者與30餘名孩童圍坐,或揮毫潑墨,或即興對詩。
栗林書屋通過鏈接區朗協、作協、橫溝詩社等多個協會社團,打造詩香、墨香、書香的“三香書屋”。在“花漾書香”讀書會上,近百名村民和孩子齊聲誦讀朱自清的《春》。
這些農家書屋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活力泵”,不僅提供了文化空間,更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樑。
從“說走就走”到“詩與遠方”
武鹹城際鐵路的開通,使橫溝橋進入了武漢“半小時經濟圈”。這一交通優勢將週末“同城”遊、跨省遊變成現實,助推鹹寧旅遊跨越發展。
每天晚上,東站廣場吸引周邊來唱歌、跳舞、打球的群眾近千人。作為橫溝橋鎮重要休閒娛樂場所之一,東站廣場還建成了90米的詩聯文化牆,人來車往,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交通的便利與文化的繁榮相互促進,讓橫溝橋人既能“說走就走”,也能抵達“詩與遠方”。這種雙重優勢,使橫溝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從容。
結語:文化根脈與鄉村振興的雙重奏
橫溝橋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故事。老火車站的“退場”和新文化站的“登場”,標誌著這個小鎮從單一的交通節點向富有文化內涵的“詩詞之鄉”的華麗轉變。
最基層的公共文化事業機構,規模雖“小”,卻有著大作為。橫溝橋鎮綜合文化站通過制訂詩聯志願服務中長期發展規劃,健全各項制度,按照零門檻入會、零收費服務的發展模式廣泛吸納農民、企事業單位人員和學校師生入會。他們採取聘請老師講課和送出去聽課的方式不斷提高學員的創作水準。
如今的橫溝橋,詩聯文化品牌意欲“香飄荊楚,走向全國”。它告訴我們,文化的根脈深紮於泥土之中,便能獲得不竭的生命力;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詩韻雅趣相遇,便能煥發出動人光彩。
橫溝橋的變遷,仿佛一首絕句:舊站鐵軌漸生苔,新詞妙句湧泉來。莫道鄉間無雅韻,荷鋤亦可抒胸懷。在這裏,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氣息,彌漫在田野鄉間,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點滴。這才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篇章——讓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詩意從泥土中生長出來。
作者:劉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