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唐曉陽:為什麼中國能够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

中新社北京9月2日電 題:為什麼中國能够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
——專訪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主任唐曉陽
作者 馬德林 官逸倫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的主題是“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
近年來,中非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水平不斷提高。中非合作具有哪些特點?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中非為什麼能够攜手推進現代化?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主任唐曉陽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十幾年間多次去非洲調研,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故事?
唐曉陽:第一次去尼日利亞時,我跟著一個當地醫生朋友去了他的村子。他見到這個人叫“媽媽”,沒過幾天見到另一個人也叫“媽媽”。我就問:到底哪個是你的親媽媽。他說這無所謂,因為在他小時候,這些人都照顧他、給他吃的。對非洲人來講,“親生母親”和“非親生母親”的區分,可能沒有太大意義。有時候,他們還會特意弱化血緣關係和非血緣關係的區別。
一開始,到非洲的中國人和非洲當地人之間是存在一些誤解的。比如說,對於非洲人的工作態度。有的中國企業家會說,非洲人成天請假,父親的葬禮都去三回了。但理解了非洲人的社會結構,就會發現他所謂的“父親”可能是他的鄰居、伯伯,是家族或社區的長者。所以有時候他並不是偷懶,而是遵循所在社區的一些文化習慣。
同樣,非洲人一開始也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整天幹活。中國企業家跟非洲人講,要存錢、買房子,而不祗是拿錢喝酒。但非洲人可能一開始就沒有買房子的社會需求和習慣。後來非洲人慢慢理解,中國人努力工作、存錢是源於中國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期望,或是中國人對於自己事業的規劃。很多非洲員工也開始跟著中國企業家學會存錢,學會思考怎樣壯大企業,促進個人、孩子和家庭的發展。
人的行為與社會習慣相聯繫。當社會習慣、社會條件發生改變,人的行為和思想也可能自然而然地改變。

中新社記者:據您觀察,非洲國家當前主要的需求是什麼?中非合作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唐曉陽:過去二三十年裡,非洲國家越來越迫切地需要發展經濟。因為他們意識到,由於經濟落後,很多政治訴求無法得到滿足,影響了其政治目標的實現。所以現在很多非洲國家越來越強調發展經濟、就業、基礎設施等。
關於挑戰,從短期來看,中非合作現在主要受到世界經濟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如美國利率高企,意味著資金回流美國,能在風險較小的情況下獲得較高回報,這就導致非洲的融資成本、投資成本昇高,這是過去幾年影響非洲經濟的重要因素。
從中長期來看,碎片化的市場導致非洲政治不穩定、基礎設施無法長期規劃,建立順暢物流產業通道的難度大,非洲內部物流成本非常高。另外,非洲各國市場太小,各種法律規則太複雜,都會導致中長期投資無法實現應有的效益。

中新社記者:如何應對上述挑戰?
唐曉陽:對於這些挑戰,中國的原則是不干涉內政,也不輸出政治條件,而是務實地做參謀或推進一些實際項目。
以非洲推進一體化為例,其難點之一在於,非洲不單存在政治上的分割,經濟結構上也存在重復性,互補性小,非洲國家普遍向外輸出資源、對內進口工業品。針對這一點,中國的一些項目注重在不同國家投資生產不同的工業產品,如在西非建立多國共用的煉油廠和鋼鐵廠,使其形成互補關係,增強了非洲國家間經濟的互補性,減少重復性。
非洲一體化的另一難點,在於跨國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困難。對於這一點,中國不是從政治上推動非洲國家開放市場,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助其建設跨國基礎設施。亞吉鐵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之間形成更緊密的政治經濟關係。這些都是看上去比較小,但又更實在的做法。
此外,中國現在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非洲發展同樣面臨逐步提昇質量的問題。在中非合作裡也可以適當多強調“質”,如建設一些“小而美”項目。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這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主題?為什麼中國能够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
唐曉陽:“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契合當前中非合作和非洲發展需求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中國始終認為,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目標,當然也是中國和非洲各國的共同目標。
關於現代化的路徑,西方想要將所謂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強加給其他國家,但基本上都“水土不服”,沒有讓這些國家實現現代化,反而中國用自己獨立的模式在現代化方面實現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其實是強調國家獨特性和自主性。這反映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借鑒意義,即各國按照自己的經驗走自己的路,非洲也可以走獨立自主的路,實現現代化。這種精神有利於非洲進行自己的探索,同時因為中國的存在,非洲在現代化道路上並不孤獨。
與此同時,中非合作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下一階段的重要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離不開同全球所有地區,包括非洲的緊密合作。因此,中非合作本身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
另外,中國的一些企業投資,成為非洲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外在力量和資源,為非洲的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中新社記者:從全球角度來看,中非合作的獨特意義是什麼?
唐曉陽:一方面,中非合作是在“全球南方”領導的新的現代化背景下進行的。
過去幾十年裡,“全球南方”國家生產力和政治影響力不斷提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國家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比重已超過七國集團。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合作不再是小眾、邊緣的,而是成為全球化主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中非合作就是這樣一種合作。
政治上,中非雙方共同擁有反對強權、殖民、帝國主義的歷史,現在也依然強調和平共處、平等、不干涉原則。
經濟上,中非雙方更強調市場化、投資與經貿合作。非洲歡迎中國的投資,要和中國進行經貿合作;中國也強調市場化,而非單純援助非洲。這是一個全新的、以“全球南方”為主的現代化的特點。
另一方面,中非合作又是在全球四五百年的現代化潮流中開展的。
工業化、現代化最早源於西歐,並被推廣到全世界。後來,中國逐漸找到一條與西方不同的現代化路徑。
現在,同樣受過西方工業化國家壓迫的非洲地區,看到中國的成功實踐之後,其實現“非洲式現代化”的自信得以提昇。非洲地區也能通過和中國的伙伴關係,大大加速自身的現代化進程,並在全球形成多樣的現代化路徑。
因此,看待中非合作不必局限在中國和非洲,而是可以將其放在全球的、歷史的廣闊背景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形容您眼中的非洲?
唐曉陽:我所認識的非洲非常有趣、有活力、有希望、有潛力。
非洲的環境、歷史、人文都很有意思,當你真正去瞭解它,就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非洲人在一起,往往感受到的是快樂,他們會用快樂、開朗的情緒來感染你。(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