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劉文鎖: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發現了什麼樣的亞里士多德作品?

中新社烏魯木齊6月14日電 題: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發現了什麼樣的亞里士多德作品?

——專訪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劉文鎖

中新社記者 王小軍

今年1月,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以下簡稱“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等六個項目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是國內外現存的少數景教遺址之一。該遺址有何重大發現和歷史價值?為什麼遺址中會出現亞裡士多德作品?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該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文鎖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因何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劉文鎖: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是國內外現存的少數景教(古代亞洲基督教的一支)遺址之一。1905年,該遺址遭德國探險家盜掘,出土1000餘件漢文、叙利亞文、回鶻文、粟特文等文獻,其中主要是叙利亞語的景教文獻,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2004年,該遺址得到吐魯番地區文物管理局(現吐魯番市文物局)專家確認,2014年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鑒於遺址的重要性,2021年至2023年,按照新疆大學—中山大學“新疆歷史文化與旅遊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的科研計劃,由中山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古發掘,揭示了寺院遺址的主要部分,出土了大批重要文物。

發掘結果顯示,該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寺院結構完整,為國內外罕見的景教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文化遺產價值和展示利用價值。鑒於此,該遺址的考古發現被評為“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之一。

 

中新社記者: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有何重要發現和歷史價值?

劉文鎖:遺址有兩方面重要發現:一是確認存在保存較好、結構完整的寺院建築遺跡,二是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

根據初步研究,遺址的建築遺跡包括舉行儀式的大廳、圖書室、酒窖、厨房、儲物間、寢室、厠所等。豐富多樣的出土遺物中,特別重要的是871件(組)多種語言文字的文獻及一批壁畫、玉器、漆器、木製品、帶有題銘的陶片和葫蘆片等。

對這些遺跡、遺物的研究正在陸續開展,涵蓋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科技考古學等多個學科。這些重要考古發現,為深入探討古代景教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古代西域語言文字和基督教文獻與藝術等,提供了詳實的研究資料。

 

中新社記者:西旁景教寺院遺址中,為何出現了亞里士多德作品?

劉文鎖:20世紀初,德國探險家曾從該遺址中掘獲七件叙利亞語哲學殘篇,因過於殘破,長時間未能比定具體內容。中國學者林麗娟新近重新綴合了這些殘篇,將它們正式比定為叙利亞語版亞里士多德所著《範疇篇》(Categories)第十章的部分內容,成果公開發表。經過比對,吐魯番出土殘篇中保存了不同於三種傳世叙利亞語本《範疇篇》的術語譯法,可能包含了第四種叙利亞語譯本的元素。

吐魯番出土的這七件叙利亞語殘篇,其斷代對應了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世紀至13世紀)。這是目前所知《範疇篇》流傳到中國的最早證據,挑戰了對中亞和中國亞里士多德著作接受史的既有認知。目前,這些殘篇保存於柏林,期待新的發掘能帶來更多關於亞里士多德著作的信息。

 

中新社記者: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的建築遺跡、出土文物,傳遞了怎樣的中西文化交流信息?

劉文鎖:通過對西旁景教寺院遺址中保存完整的建築遺跡進行研究,可以深入探討古代景教的發展與本土化等歷史。出土的多種語言文字的景教文獻、壁畫、寺院生活遺物等,為研究古代基督教文獻和景教寺院生活等提供了無比珍貴的資料。

該遺址保存狀況較好,結構完整,其建築方式和出土文物體現出景教本土化和文化交流的現象。遺址整體布局呈南北向三組並排,符合西亞、中亞地區景教教堂的“三殿式教堂”典型布局;建築技術、材料等則是吐魯番的本土傳統,其中的斗拱等又源自中原建築技藝。

遺址中,以多種語言文字書寫的文獻,反映了景教信眾的多民族背景。從文物角度看,漢文佛經、道經與叙利亞文景教文獻合寫在同一紙張上的情況,以及壁畫殘塊在顔料、繪畫技法等方面與本土壁畫相似的現象,揭示出當時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鑒的情形。

此外,遺址出土的產自中原的北宋漆碗和“熙寧元寶”錢幣,以及保存完整的玉雕十字架等,則是當時景教本土化的鮮活證物。

 

中新社記者:吐魯番在中西文明交流中有何地位和影響?

劉文鎖:吐魯番盆地地處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要衝,擁有豐饒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古代東西方人群在此生息繁衍,並創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其中最具意義的可以說是絲綢之路文化。

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吐魯番保存了大量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的遺存。此外,大量具有世界影響的考古發現,諸如多達二十餘種古代語言文字的文獻、豐富多彩的藝術品、有機質文物等,都彰顯出吐魯番積澱的深厚文化魅力。

可以說,吐魯番是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其影響是世界性的,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中新社記者:當前,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的保護情況如何?面臨哪些挑戰?圍繞遺址保護,有何建議和規劃?

劉文鎖:在對西旁景教寺院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文物保護工作也在推進。由於遺址分布於火焰山南麓的山崗上,易受自然力侵蝕和人為因素的不利影響。針對這些情況,除了考古發掘之後採取的遮蓋措施外,還進行了遺址本體加固,並在遺址區建造了保護圍欄和遺址保護、考古發掘用房等設施。對於遺址的文物保護、旅遊規劃以及遺址博物館建設的規劃等,也已列入有關項目。

鑒於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文化遺產價值和展示利用價值,我們期望建設一座遺址博物館,並將其納入附近的葡萄溝景區旅遊規劃中。這樣既能實現對遺址文物的切實保護,也能實現文旅深度融合與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