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昨日發生於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的沖天大火,已造成44人死亡、58人受傷、279人失聯的慘重傷亡,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之一。這場由三級火迅速升級至五級大火的災難,不僅暴露了樓宇維修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漏洞,更折射出香港長期以來積壓的樓宇消防隱患與居住環境惡化的深層矛盾。
一、維修工程亂象:人禍甚於天災
根據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的說明,消防員在救援過程中發現,大廈外牆的保護網、保護膜及防水帆布等材料,燃燒蔓延速度異常猛烈,遠超合規材料的標準。此外,部分未受火勢波及的住戶窗戶竟被貼上易燃的發泡膠板,進一步加速火勢擴散。這些「不尋常」的現象,直指維修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偷工減料、違規施工等問題。
警方隨後逮捕涉事工程公司的三名負責人,涉嫌誤殺,並強調將循刑事方向深入調查。這場大火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是一場本可避免的人為災難。香港老舊樓宇眾多,維修工程頻繁,但監管機制是否到位?施工材料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從宏福苑的案例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二、老舊樓宇的消防隱患與「密集居住」的致命風險
宏福苑已有42年歷史,屬於香港典型的舊式屋苑。這類樓宇普遍存在消防設施不足、逃生通道狹窄、電線老化等問題。更令人憂心的是,香港居住空間極度擁擠,人均居住面積僅約16平方米,部分基層家庭甚至長期蝸居於「劏房」或納米樓中。這種高密度的居住模式,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
1. 火勢蔓延迅速:密集的單位佈局與狹窄的通道,加上堆積的雜物,極易形成「煙囪效應」,加速火勢與濃煙擴散。
2. 逃生困難:住戶眾多、通道有限,火災發生時容易引發恐慌與踩踏,延誤逃生時間。
3. 救援挑戰:消防車難以進入狹窄街道,雲梯無法全面覆蓋高層建築,加上外牆竹棚與易燃物料阻礙救援,大大增加滅火難度。
三、城市治理的深層矛盾:發展與安全的失衡
這場大火不僅是消防問題,更是香港城市治理困境的縮影。長期以來,香港土地供應不足、樓價高企,導致市民居住空間被極度壓縮。政府雖推動舊樓維修計劃(如「樓宇更新大行動」),但執行層面卻屢現漏洞:業主缺乏維修意識、承辦商良莠不齊、監管力度不足,最終讓民生工程淪為安全隱患。
特首李家超在記者會中表示「極度難過」,並承諾全面動員救援與調查。國家主席習近平亦高度關注,要求中央部門支持特區政府救災。高層的表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徹底檢討:
1. 嚴格規管維修工程:對施工材料、工程資質、現場安全管理設立更高標準,並加強突擊檢查與懲罰機制。
2. 加快舊樓消防改造:強制老舊樓宇安裝自動噴淋系統、更新消防栓、拓寬逃生通道,並對低收入業主提供補貼。
3. 改善居住密度政策:從城市規劃著手,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逐步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從根源降低火災風險。
以生命為代價的警示
宏福苑大火用鮮血與生命再次敲響警鐘:城市安全不能僅停留在口號,而必須落實於每一項工程、每一棟樓宇、每一寸空間。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不應讓市民每日生活在火災與密集環境的恐懼中。唯有從制度、執法與資源投入多管齊下,才能真正避免悲劇重演,讓「安居」成為這座城市最基本的承諾。
(作者是香港中華時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