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者”謝宇:科學的精髓在于創新的文化土壤

作者:王長華

2013年9月4日,上海東方衛視播出了《這就是中國》第200期節目。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教授回顧說,從2019年1月7日開播,我們已經走過了將近五年的曆程,這個節目在國內外都産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今天把第200期節目的題目定爲:《中華文明像壹顆恒星》,以致敬連綿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張維爲教授說,2010年,我在《中國震撼》這本書中曾經從“文明型國家”的視角比較了中美兩國的差異,我當時是這樣寫的:記得壹位歐洲哲人曾經把世界上的作家分爲流星、行星、恒星三類。第壹類的影響只是轉瞬之間。第二類像行星,影響更爲長久。第三類像恒星,其光輝和影響是最爲久遠的。其實,世界上的國家分類也大致如此。很多國家像流星,壹閃即逝。某些特殊的曆史事件會把它們偶爾推向國際舞台,但不久可能就銷聲匿迹了。美國則更像第二類。美國是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有不少衛星圍繞著這顆行星轉,但行星只能管它那個系統,而美國所管的這個系統正在全面走下坡。美國有現代國家的所有特征,但缺少壹種深遠文明的智慧光芒。只是因爲這顆行星離我們比較近,其亮度看上去似乎比遠處的恒星還亮,但這是假象。

“文明型國家”中國更像壹顆恒星,它經曆了無數歲月,壹直守望著太空,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獨立閃爍著自己的光芒。因爲恒星太高了、太遠了,它的光輝需要很多年後才被世人所看到。但壹旦人們意識到這是壹顆恒星而不是行星時,人類對它的認識,對其它行星的認識,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都會爲之改變。恒星和行星是不壹樣的,大小不壹樣,質地不壹樣,組成不壹樣,運行軌道也不壹樣。恒星的光芒源于自己,也更爲深遠和明亮。

某種意義上,這種對中國和美國的重新認知,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進入“後美國時代”的壹個主要特征,隨著這種認知的不斷深化,中國自身已經永遠不壹樣了,世界也永遠不壹樣了!

聽了張維爲教授的講話,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歡呼雀躍!作爲中國人,我們也更相信“中國更像壹顆恒星”,美國就像壹顆行星,“行星只能管它那個系統,而美國所管的這個系統正在全面走下坡。”

人們不妨也提壹個類似的要求,既然上海東方衛視把《這就是中國》已經做了200期節目,爲什麽不也做壹個《這就是美國》的節目,告訴公衆,美國這個“行星”及其系統,究竟是如何運轉的呢?

二戰期間,美國人爲了戰勝日本,委托文化人類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魯思·本尼迪克特寫出了著作《菊與刀》;

而在今天,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已到了“相持階段”(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陳文鑫研究員的觀點)。無論戰略競爭的結果如何,中國人都應該以全面“知美”爲前提。爲什麽我們的專家學者、我們的媒體,不把研究的主要精力和關注的聚焦點,投放到深入研究美國方面,告訴公衆壹個真實而全面的美國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詳細閱讀了馬國川發表在2018年4月30日《財經》雜志上的文章《謝宇:美國科學在衰退嗎?》。這是記者對于美國兩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謝宇的專訪。

需要指出的是,謝宇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士裏唯壹的華人。和許倬雲先生壹樣,謝宇同樣是“法律意義上的美國人”,但他也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作爲多年的旅美學者,謝宇浸淫于美國文化多年,他對美國文化的感受,應該是真實而貼切的。

盡管張維爲教授的比較,著眼于比較大的文化視野;而謝宇的觀察,則聚焦于科學的精神,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還是大量重合的。

自21世紀以來,關于“美國科學正在走向衰落”的議論就在美國流行。隨著中國科技的快速進步,圍繞“美國科學衰落”的爭論更趨激烈。作爲壹個致力于實證研究的社會學家,謝宇和他的合作者壹起撰寫了專著《美國科學在衰退嗎?》,對這場爭論進行了回應。

謝宇是高考恢複後的第壹批大學生,後來留學美國,並曾在美國大學任教。2009年,50歲的謝宇當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爲改革開放以來赴美的百萬留學生中唯壹壹位在社會科學領域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華人。

著名科學家施壹公在爲其《美國科學在衰退嗎?》中文版撰寫的序言中說,“我的直覺與謝宇的論證不謀而合”,“我看到書中大量的科學采集的數據佐證其觀點,常常感到既充分翔實又痛快淋漓”。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科學研究的發展,“美國科學衰落論”同樣在國內流行。有些人甚至樂觀地說,“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

作爲北京大學千人計劃講座教授,日常往返于中美兩國的謝宇也注意到了國內的議論。他提醒說,中國科學與美國的差距確實在縮小,但是原創性的、前沿性的科學創新太少了,“中國現在有錢、有人才,但是缺乏創新的文化土壤”。

科學從壹開始就是壹個全球化行業。近百年來,許多前沿的科學成果是美國最先發現的,但國際化的教育使得這些基礎知識變成了世界的共同産品。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有機會接觸和學習美國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領域。同時美國人也能夠從國外研究者的成果中持續受益。

從科學發展史看,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路線很清晰:最早的科學中心是意大利,然後轉移到英國,再從法國到德國,最後在20世紀20年代轉移到美國。

美國成功改變了科學,使科學實現了完全的職業化。只有在美國,科學才做到了真正和教學相結合、和實用相結合。在此之前的幾個科學中心都沒做到這壹點。現在各國都仿照美國模式來發展科學,以國家力量來支持科學發展(比如通過資金投入和發展教育)。隨著科學的普及,我認爲,未來的世界科學可能不像以前那樣只有壹個中心,而是會形成壹個多中心的生態局面。不同的國家以自己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科學的某些方面,從而對科學做出不同的貢獻。鑒于網絡交流的便捷性和低價航空的大範圍普及,與壹流科學中心的地理距離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

美國科學的最大優勢不是錢,也不是人,而是美國社會的大環境,也就是文化。科學作爲壹種獨特的社會制度,有三個特征:普遍主義、重視創新、致力于增進公衆福利。美國文化與科學的三個特征相契合。
普遍主義是美國壹直堅守的原則,它是“人人機會平等”觀念的基石。與曾經有長久的貴族階級特權統治曆史的歐洲不同,美國推崇“個人主義”文化,非常重視個人的獨立思考,而非壹味尊重權威。不斷接受新移民就是美國個人主義的壹個體現。壹個美國人的成就大小或貢獻多少只取決于他做了什麽,這就是普遍主義的原則,也是科學壹直強調的文化規範。

美國文化強調創新。歐洲文化也欣賞創新,美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普通民衆創造力的鼓勵。用托克維爾的話說,美國人“掃除了擋道的特權,而爲平等競爭敞開了大門”。科學因創新而發展,科學的繁榮反過來又會促進創新。美國曆史就是壹部技術創新史。

除了普遍主義原則和強調創新的觀念,美國文化還認爲,每個個體的成功都能改善整個社會,高水平的成就會增進社會福利。因此美國社會少數取得輝煌成就的人能獲得大衆的賞識和認可,人們也對社會不平等有較高的容忍度。美國人對那壹小部分擁有極高聲望和財富的群體很少表現出憤怒、不滿或嫉妒。
所以,普遍主義、重視創新、致力于增進公衆福利,這些科學所具備的特征,也是美國人的價值觀。從世界看,兩者的結合在美國是最好的,因此孕育了強大的科學創造力。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爲什麽美國在近壹個世紀的時間裏能夠保持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開放的、自由的、推崇個人創造力的,對科學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科學發展的“軟實力”。換句話說,科學的軟實力就是壹種支持個人創造、反權威的創造性工作。這種“軟實力”很難複制。

從長遠來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文化環境才是美國科學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盡管美國科學面臨壹些困境,但是美國科學發展的軟實力沒有下降。在競爭激烈卻又高度開放、人人能夠受益的社會環境中,美國科學會像過去壹樣持續繁榮下去。如果某壹天這樣的環境消失了,那才意味著美國科學的真正衰退。

那麽,“知美者”謝宇,對于中國的科學界同行,以及整個社會,又有哪些忠告呢?

首先在于,來自中國的原創性的、前沿性的科學創新太少了。

科學的精髓在于創新。中國現在有錢、有人才,但缺乏創新的文化土壤。中國文化強調下級服從上級、晚輩聽從長輩、尊重權威。這樣的文化更傾向于做重複勞動或者是擴大規模性質的工作,妳做十,我做壹百、壹千,這不是創新。

和技術性産品不同,科學的不可比性非常強。壹所大學有幾篇文章、幾個院士、多少個學生,都可以計算出來,但是科學成果不能夠用同樣的方法完全量化。壹個好的想法可能比500個想法都要好,壹篇有創見的文章可能比500篇文章都要好。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不是等價的。

科學家之間是不可比的。完全是創造性的、依靠個人想象力的原創性成果,是不能用數字來衡量的。中國的問題是把科學家和科學研究成果以量化的方式來計量和評判,這就是在中國科學發展的困境。中國的管理模式對于産品的批量生産是有效的,因爲它可以測量、可以複制,第壹個和第壹千個、第壹萬個都是壹樣的東西。但科學家不是這樣,科學産品也不是這樣。把商品生産的管理模式移植到科學産品的産出過程,把管理産業的模式放到管理科學家上,就大錯特錯了。

到美國留學、就業的中國人也很有創造力,所以中國人不是沒有創造力,而是文化環境壓抑了創造力。年輕人從讀書考試壹路走來,壹直在強調尊重權威,壓抑個人創造力,壓抑反權威的不同聲音。即使讀到了研究生,也是跟著導師做“跟班”。這種文化對科學發展是很不利的。

中國在科學發展的“軟實力”方面還有很大差距。這種“軟實力”不是金錢能夠買來的,也不是人多就可以堆積出來的。中國如果不改變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原創性的基礎科學是很難有大突破的。未來中國科學要有大發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學生態中占有優勢地位,就要從改善文化、改善體制入手。

讀完謝宇的文章,人們不禁要問,素以“創新”爲主要特征的中國文化的土壤,究竟是從何時開始“板結”的?爲什麽會“板結”?不打破這種“板結”,中國文化的土壤就會變得“貧瘠”、“僵硬”、“死板”而缺乏生機,難以結出豐碩的果實!不僅在科學發展,還會在更多的戰略競爭中失去有利地位!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