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舞大師金珊珊——中印艺术桥梁

    【流動媒體訊】金珊珊从小学习印度舞。她放弃舞蹈学院艺术生涯,选择了中国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学习印地语。为了精研印度古典舞艺术,去印度拜师学艺,金珊珊成了印地语专业里的舞蹈特长生,冷门专业的另类学生。

    北大老师开玩笑说:除了建系时的季羡林,主动要求非印地语不学的也就是你了。

    1994年,金珊珊赴印度尼赫鲁大学深造。毕业后,她放弃报酬丰厚的外企工作,又先后三次留学印度,跟随印度最著名的婆罗多舞者、文化学者桑姆森学习古典舞。

    近期,金珊珊(右三)和徒弟们在北京同台表演。

    2018年6月2日在北京蓬蒿剧场舉辦演出,如果坐在靠前的座位,便可以看到台上舞者细微的表情变化。伴随着悠扬古朴的民歌吟唱,婆罗多舞者动作简洁明快,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含义。

    金珊珊和她的徒弟们最近的这场表演,跟往常一样一票难求。热情的观众,不少是印度艺术和文化的爱好者,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开。这场景勾起金珊珊的回忆,二十多年前,她的导师丽拉·桑姆森还曾为她的前途担忧:全心全意地学印度古典舞,这很好。可是回到中国以后,你该怎么办?

    印度總統帕普拉蒂巴.蒂爾2012年訪華時演出留影(前排左三金珊珊)

    桑姆森想不到,若干年后,她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弟子,不仅在中国跳出一片天地,还培养出更多的舞者,成为联通中印的文化使者。

    导师既为金珊珊的执着感动,也为她的前途担忧。毕竟,随着宝莱坞舞蹈的流行,即便是在印度,古典舞也变得越来越精英化、小众化。

    1999年5月20日,金珊珊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出师礼首演仪式后,与丽拉·桑姆森合影。

    如导师所料,金珊珊学成归来,发现印度古典舞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真是曲高和寡。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更广泛。金珊珊身边渐渐聚集起喜爱印度舞的徒弟。如今,金珊珊的好些徒弟,有的甚至还是小学生,就具备了登台表演的水平。跳得这样好的孩子,在印度都很难找到。

    在印度婆罗多舞的发源地泰米尔纳德邦,舞者能在舞王湿婆神庙中献舞,被视作无上的荣耀。一个月圆之夜,金珊珊带着她的小徒弟们走进这座神庙的殿堂。听说是中国人表演,而且还是几个孩子,印度观众不以为然,慵懒地坐在一边。

    回想起今年2月的那次表演,13岁的黄玥宁还记得神庙里冰凉、凹凸不平的石板地面。传说,湿婆的舞步具有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威力。黄玥宁和她的小伙伴们,眼光流转,身形巧妙多姿,腿上的动作更是飞快,配合脚踝上的铃铛,在洒满月光的冰凉地面上,踩出响亮明快、震慑人心的节奏。

    印度观众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瞪大眼睛看着中国舞者的表演。印度观众摇摆着头,赞叹说,没有一秒不觉得是印度人在表演。艺术,超越了国家、人种的界限。

    天坛

    李克強總理與印度总理莫迪在天壇。

    其实,早在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第一次访华时,黄玥宁就跟莫迪总理合过影。当时中印太极、瑜伽爱好者在天坛为两国领导人表演,金珊珊和她的徒弟们就在其中。喜欢自拍的莫迪,还向黄玥宁展示了他用手机拍摄的作品。

    从古至今,艺术都是促进中印这两大邻国之间沟通的桥梁。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时,印度戒日王曾向他请教中国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民国时,印度诗人泰戈尔到访清华校园,讲述中印、东方文明的伟大和世界大同的梦想,激励患难时代的中国学子们重拾文化自信。

    中印之间虽然山高路远、风浪滔天,文化交流却始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成为连接这两大文明古国数千年情谊的纽带。

    金珊珊相信,冥冥中有种特殊的缘分,把她的命运和印度舞交织在一起。小时候,她长得浓眉大眼,肤色黝黑,常有人说她像印度姑娘。9岁时,她对印度舞一见倾心,那是她在东方歌舞团少年舞蹈学校上的第一节课。从此,金珊珊初心不改,走上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让她欣慰的是,这条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同行。

    如今,中国人表演印度古典舞,已经成为中印艺术交流的一张新名片。往来于中印之间的金珊珊和她的徒弟们,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说:我爱祖国,也爱印度,因为爱这两个国家,真心希望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