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麻編傳承人:“非遺傳承不能躺在展館裡”

中新社銀川9月26日電 題:寧夏麻編傳承人:“非遺傳承不能躺在展館裡”

中新社記者 于晶

絲路駱駝、灘羊寶寶,一段麻繩編製出各種憨態可掬的藝術品。26日,記者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編項目傳承人張璟的工作室,聆聽麻繩編織背後的故事,感受傳統技藝的傳承之路。

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和審美理念的轉變,麻繩編織這種原生態的傳統技藝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走進張璟的工作室,牆上掛著的、桌上擺著的,手包、杯墊、錢包、鑰匙扣……都是她精心創作的麻編作品。從家居用品到精美藝術品,種類豐富,每一件都展現著獨到與匠心。

 張璟和她的麻編作品。(受訪者供圖)

麻編是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原材料是麻。寧夏麻植物資源豐富,其加工漂洗後通過編、結、搓擰、纏、鈎、縫等幾十道工序可製作成各種生活實用品和工藝品。

“非遺傳承不能躺在展館裡。”張璟說,“生產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缺一不可,在傳統與時尚融合的同時,還要讓更多的人學習麻編技藝,不僅能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還能促進增收,麻編也就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

2017年,依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麻編技藝,張璟在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移民村創立月牙湖手工工坊,建立與移民群眾“零投入、無風險、包分銷”的合作模式,把非遺麻編傳承培訓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培訓移民群眾1000多人,帶動近百人穩定就業,可承接訂單的有200餘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人民幣以上,開啟非遺生產性傳承之路。

幾年來,張璟奔走於銀川市區與月牙湖鄉間,教授麻編技藝,帶回村民們的粗加工產品,進行後期加工。她以村民們編好的股辮為基礎,結合寧夏地域文化特色,設計研發出手包、收納筐、鑰匙扣、手作玩偶等生活用品和文創產品。

當日,記者跟著張璟來到月牙湖手工工坊收取初加工半成品。她說:“這裡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村裡留守的主要是婦女、老人和殘疾人。”多年前因車禍致右腿截肢的馬有雲說起麻編時滿是感激:“多虧有老師手把手地教,我才學會了麻編技能,有了穩定的收入,現在我都可以獨立接單了。”

此外,張璟在每個待售麻編作品的吊牌上印上村民簽名的笑臉照,向消費者展示作品背後的故事、情懷和溫度。她相信這些真誠的表達,能在消費者和麻編作品、麻編手藝人之間傳遞情感聯系和溫暖。她將這些帶著溫度與情感的成品帶到各大展銷會上,甚至走出國門,到日本、法國、俄羅斯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愛與欣賞。

談及未來,張璟表示,將帶領更多人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用一段段麻繩助力鄉村振興。2022年,月牙湖手工工坊入選由文旅部、人社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主辦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國家鄉村振興局舉辦的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從非遺傳承到麻編技藝培訓,從麻編技藝培訓到居家就業增收,村民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條件改善了,精神上更加富足,幸福感不斷提昇。(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