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悲剧:仇恨教育的毒果

深圳的一起悲剧再次将我们带入对仇恨教育深刻反思的时刻。10岁日本男孩在學校大門外被刺身亡,事件的残酷性和背后的动机令人不寒而栗。发生在“九一八事件”纪念日的这一行凶,似乎向我们揭示了长期以来潜藏在社会深处的仇外情绪。

作者:曾曉輝

孩子所在的學校校歌中曾唱道:“讓我們微笑,手牽手,相信愛,打開心靈。”然而,這名學童再也無法唱出這段旋律,他的生命在仇恨中被無情扼殺。這樣的悲劇讓我們想起歷史上的悲慘事件,提醒我們仇恨的種子一旦在心中扎根,終會開出可怕的花朵。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事件並非孤例。在不久前,蘇州也發生了類似的襲擊事件,盡管當時有無私的中國女性挺身而出,保護了孩子,但她的犧牲並未能阻止悲劇的重演。這樣的連鎖反應,讓在華的日本僑民倍感恐懼,甚至有人開始考慮撤離。

恐怖的历史回声

这起事件不仅是个体的暴行,更是历史的阴影在当代的重现。刺向无辜儿童的凶手,仿佛是义和团幽灵的再现,深埋在仇恨教育的土壤中。正如历史上那些因身份而遭受迫害的无辜者,今天的受害者同样是一个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暴行不仅是对个人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底线的冲击。

教育的缺失与歪曲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教育愈演愈烈,仇日情绪在某些群体中滋生。有人指出,国家的历史教育中对日本的仇恨被不断放大,造成了部分人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偏见与敌意。这种教育的缺失与歪曲,使得一些人缺乏对历史的理性理解与批判,最终演变为对无辜者的暴力袭击。

民间反应与官方沉默

2024 年 9 月 19 日,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一名 日本10 歲兒童18日在上學途中被歹徒刺傷後次日身亡,一名婦女在深圳日本人學校外獻上一束鮮花。 REUTERS – David Kirton

不過,深圳日本學童遇害後,有許多中國人表示悲哀和憤怒。在深圳,不斷有市民自發到現場獻花悼念,根據路透社發布的一則視頻,一名抱着獻花前來現場悼念的男子對記者說,“這是長期堅持仇恨教育的惡果”,地上一簇白花的裹紙寫着幾個毛筆字:“孩子,對不起”,署名“深圳人”。更有許多網民在日本駐華大使館賬號評論區留言表示哀悼。

中國數字時代“404文庫”轉載了一些朋友圈被刪的文章,文章的題目就透出滿滿的哀傷和憤怒:“十歲男孩倒在蛇口街頭”;“從蘇州到深圳,不再是‘偶發事件’”;“他殺死的,是深圳人的孩子”;“想給那個日本孩子說聲對不起”,“今天,作為深圳蛇口人,我們感到震驚與羞憤”。民間的這些表達與中國官媒的默不作聲適成鮮明對比。

一些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則以“部分在日中國人”的名義發起聯署聲明,對遇襲喪生的日本學童深表震驚與悲痛,聲明指出:“在表達哀痛之時,我們也深知造成此類事件的深層原因。在中國長期以來盛行的極端民族主義及仇日教育,遮蔽了一部分中國人對日本的認知,甚至放縱了蒙昧與罪惡……”

尽管在深圳的许多市民表达对这起悲剧的悲痛与愤怒,但官方媒体的沉默却让人感到不安。这种对话的缺失,让民众的声音与官方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社会对仇恨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担忧。

跨国关系的隐忧

此事件不仅对中日关系造成深远影响,也令在华的日本侨民感到恐惧。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此事件表達了強烈的譴責,反映了事件的国际关注度。而中國官方的回應卻顯得模糊不清,令人擔憂。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许多在华工作的日本人开始考虑撤离,甚至有企业采取措施保护员工及其家属的安全。这种恐惧感的蔓延,势必会对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外籍人士在中國的安全感不斷降低。6月份在蘇州發生的襲擊事件,嫌犯已被逮捕,但至今不清楚嫌犯犯案動機。幾個月前,在東北吉林,幾個美國外教遭遇襲擊,當局也沒有明確說法。

日經中文網報道說,事件發生後,在華日本人的不安情緒在擴散。北京的日本人學校在發給家長的郵件中這樣提醒:“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日語”,“不要讓孩子單獨外出”。共同社也報道說,深圳日本人學校男童遇害後,在廣東甚至中國各地的日僑中間引發嚴重不安。報道說,6月份,蘇州日本人學習學童遭遇襲擊案後,派駐蘇州的多名日企員工已將家屬或送回國,或轉往臨近的上海日本人學校就讀。而且,中國已多次發生日本人被控涉嫌“間諜活動”被捕,不少日本人對前往中國猶豫不決。

其實,近年來北京當局對外,尤其對西方國家的戰狼姿態更加強化了民族主義情緒,而在其新版間諜法出台後,許多在華工作的外國人都感到頭上有一把懸劍,一些準備去中國發展的人也望而生畏。還有報道說,松下集團已發出通知,將允許駐華員工攜帶家人暫時返回日本,費用由公司承擔。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四不再說這是一起“偶發事件”,但仍指屬於“個案”,並稱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但是,專門研究當代中國的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周四對『日經亞洲』表示:“這起不幸發生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局持續向中國人民灌輸仇日與仇恨日本的教育”。其實,一些熟悉中國社會的人早就表示,多年的仇日教育,在中國,對日本懷有敵意的大有人在。

媒體和學者們也指出,當前的仇日教育正是導致這些悲劇的根源之一。

未来的出路

面对如此悲剧,教育的作用愈显重要。我们需要反思如何通过教育消除仇恨,培养下一代的同理心和包容性。学校和家庭都应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多样性、理解历史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爱和理解中成长。

深圳的这一悲剧是社会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仇恨教育的问题。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打破仇恨的循环,迎来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希望未来,我们能携手消除仇恨,让爱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這一事件不僅是對受害者家庭的悲痛,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警示。我們必須反思:仇恨教育究竟帶來了什麼?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未來的道路在於教育與包容,而非仇恨與隔閡。

在悼念的同時,願我們都能以此為鑒,努力消除心中的仇恨,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理解。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悲劇重演,讓未來的孩子們在愛與和平的環境中成長。

(作者是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中華報業集團主席、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美術學院院長 教授)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