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叢林
漢字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奧精微,其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造字方法(假借和轉注並不産生新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楷及簡化字的演變過程透露了不少中國文化的密碼、信息。
所謂“漢字解字詩”,對每個漢字,從它本義出發,慘照其演變過程,當今的新解而走筆,以五言四句概括,姑稱之。每首解字詩的後面都有對該字簡要的注釋,解析這個字各個構件的要意,如“染”這個字,爲何由“氵”、“九”和“木”構成?
“漢字解字詩”既不像打油詩那麽俗,也不像律詩那麽雅,介于兩者間。它的主旨有二,壹是擴大漢字文化的影響。二是指高人們,特別是學生學習漢字,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文中所說的古文字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等。如是後起字,或沒找到古文字,則以篆體字代之,但此極少。
《漢字解字詩》及解釋,是作者原創,因不是專門研究文字的,再則,由于對古漢字的解析多有歧意,錯謬難免,望讀者批評。
作“漢字解字詩”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循序漸進。根據漢字演化前後排序前後,比如先作“人”,後作“大”,再作“天”、“吞”等。再比如,先作“子”,再作“孑”、“孓”、“了”等。
2,尋根溯源。有些字雖不是常用字,如“根”,但由它組成的字卻常用,如“眼”、“很”、“恨”、“跟”等,故不先解釋“根”,就不好理解“眼”、“跟”等爲什麽這洋寫。與此相同的還有“糸”、“菊”等。
3,繁間兼顧。間體字是在繁體字、異體字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字形、字意有關聯,如“叟(叜)”、“甯(寧、甯)”,遇此,作者會說明兩者的承傳關系。
4,逐壹露面。“漢字解字詩”中每個待解的漢字以及合體字的各個構件,都會在詩中壹壹出現,如“桃”中的“桃”從及“木”和“兆”;“孫(孫)”中的“孫”和“子”、“小”、“系”等。
昊(昦)
雲天無邊際,
日光遙無堤。
介介無限中,
昊空有無裏。
古文字作
會意兼形聲,本義是“廣大無邊(天空)”,從“日”從“介”。“介”是“分散”,與“廣大無邊”意合,“介”亦聲。簡化後從“日”從“天”,兩者也都“廣大無邊”,字意更顯。
色
兩人互喜樂,
上下相交合。
巴得多光采,
仰面看臉色。
古文字作
第壹例是左右兩個人,表“相從相隨”。第二例是上下兩個人,表“親昵”、“交合”,本義是“兩性交合”,故“色”後有“情欲”之意。也有認爲本義是“臉色”,像下面有個人向上合著另壹個人,表看人臉色之意,引申爲“色彩”,再引申爲“景色”。楷化後,上面趴著的“人”演變爲“⺈(<人>的變形),下面的壹個“人”演變爲“巴”(也是<人>的變形),遂成現今的“色”。
負(負)
馱貝人折腰,
負重趱迢迢。
有錢勿恃仗,
守財似懷刀。
古文字作 、 ,從“人”從“貝(貝)”。“負”的上部分是“⺈”是“人”的變形,下面是個“貝(貝)”,合而表其本義“人馱著貝而行”;也有將“人”形寫爲“刀”(第二例)。貝是有重量的,“負”也就有了“負重”意。古時,貝曾爲貨幣,人有貝(錢財)而氣壯,故有認爲本義是“憑仗”,如“負隅頑抗”。
夷
征人挽大弓,
縛凶平遠敵。
身上纏矰繩,
威武我民夷。
古文字作
字形從“大”(人)從“弓”。人拉弓表示戰鬥,本義是“討平”、“平定”。也有認爲“夷”的字形像壹個人身上纏著射箭的繩子,是遊牧民族的特征,故本義是“少數民族的稱謂”;也有認爲本義是“用繩子捆綁俘虜”,也引申爲“討平”。
爽
壹人臂大張,
腋下兩火旺。
爻爻呈吉利,
道連爽爽爽。
古文字作
本義是“明亮”,引申爲“舒暢”,又轉意爲“涼快”。字形像壹個人張開雙臂,腋下有兩盆火,表“明亮”之意。後兩“火”逐漸變形,有變作兩個“口”的;有變作兩個“A”的,也有變作兩個“#”的,後變作兩個“爻”。
兒(兒)
身薄支大頭,
補補囟未合。
兩腿左右分,
且看兒行走。
古文字作
本義是“幼孩”。字形上面是幼兒的頭部,突出其大腦袋,囟門尚未閉合;下面是個“人”。第二例的囟門由兩短道增加到四道,下面的“人”也逐漸轉向正面,接近于“兒”。簡化字去掉上面的“臼”,只留“兒”。“兒”是“人”的變體,也是漢字部首之壹,從“兒”的字同“大”壹樣,多與人有關,如“兀”、“元”、“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