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字詩(一)

作者:施叢林

漢字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奧精微,其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造字方法(假借和轉注並不産生新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楷及簡化字的演變過程透露了不少中國文化的密碼、信息。

所謂“漢字解字詩”,對每個漢字,從它本義出發,慘照其演變過程,當今的新解而走筆,以五言四句概括,姑稱之。每首解字詩的後面都有對該字簡要的注釋,解析這個字各個構件的要意,如“染”這個字,爲何由“氵”、“九”和“木”構成?

“漢字解字詩”既不像打油詩那麽俗,也不像律詩那麽雅,介于兩者間。它的主旨有二,壹是擴大漢字文化的影響。二是指高人們,特別是學生學習漢字,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文中所說的古文字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等。如是後起字,或沒找到古文字,則以篆體字代之,但此極少。

《漢字解字詩》及解釋,是作者原創,因不是專門研究文字的,再則,由于對古漢字的解析多有歧意,錯謬難免,望讀者批評。

作“漢字解字詩”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循序漸進。根據漢字演化前後排序前後,比如先作“人”,後作“大”,再作“天”、“吞”等。再比如,先作“子”,再作“孑”、“孓”、“了”等。

2,尋根溯源。有些字雖不是常用字,如“根”,但由它組成的字卻常用,如“眼”、“很”、“恨”、“跟”等,故不先解釋“根”,就不好理解“眼”、“跟”等爲什麽這洋寫。與此相同的還有“糸”、“菊”等。

3,繁間兼顧。間體字是在繁體字、異體字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字形、字意有關聯,如“叟(叜)”、“甯(寧、甯)”,遇此,作者會說明兩者的承傳關系。

4,逐壹露面。“漢字解字詩”中每個待解的漢字以及合體字的各個構件,都會在詩中壹壹出現,如“桃”中的“桃”從及“木”和“兆”;“孫(孫)”中的“孫”和“子”、“小”、“系”等。

 

 

 

垂臂躬曲身,

左右相支撐。

世事多波瀾,

和而共立人。

 

古文作:

本義是“人類”,象形。第壹例側立,垂手,躬身,體現了中國人謙和的特點。第二例的下部已轉向正面,兩腿叉開。現今的“人”壹撇壹捺,是在此基礎上的楷化。單人旁“亻”由古文字演化而來,也是漢字的壹大部首。從“亻”的字多與“人”有關;“⺈”是“人”的變體,作邊旁時在字的上部,如“色”、“負”等。在古文字中表示“人”的構件有“大”、“兒”、“屎”等。

 

 

立地跨天下,

萬物人爲大。

雙手成壹開,

兩腿撇和捺。

 

古文字作

 

本義是“人”。人是萬物之靈,故曰“大”,引申爲“數量或面積大的”。從“大”的字多與人有關,如“夫”、“夭”等。字形像壹個人彎臂叉腿,後下彎的兩臂逐漸伸直,成爲“壹”;再加壹撇壹捺(像人的兩條腿),遂成楷化的“大”。

 

 

頭頂頂青天,

再高也有邊。

沒邊雖可大,

壹定無高遠。

 

古文作

從“大”從“壹”,本義是“頭頂”。“天靈蓋”中的“天”就是用其本義。第壹例是“大”上有個方塊,“大”是“人”,方塊表示“頭”。第二例下面依然是“大”,上面改爲“壹”,指事,表人頭頂所在處。因頭頂上即是天空,故借以表“天空”的“天”。

 

 

口大長舌卷,

吞咽嘴朝天。

獨享饕餮美,

囫掄食無厭。

 

古文字作

本義是“不咀而咽”,引申爲“吞並”,從“口”,表意;從“天”,表聲,兼表意。人在吞咽時會不自覺地大口朝天(有些字現今不同韻,但古音卻同韻或相近,“天”和“吞”就是壹例)。

 

 

男壯成大人,

伸手足兩分。

八尺爲丈夫,

壹簪绾終身。

 

古文字作

本義是“成年男子”,引申爲“已婚男子”,從“大”從“壹”。“大”爲“人”,“大”上的壹短橫表“簪子”。古時男子成年要把頭發绾起來。

 

 

手舞足跳躍,

斜首引嘻笑。

最是傷心處,

未大人已夭。

 

古文字作

本義爲“屈曲”,也有認爲是“奔跑”。字形象壹個人兩臂彎曲,歪著腦袋奔跑狀。後彎曲的兩臂逐漸上提,楷化成“夭”,後多引申爲“未壯而死”,如“夭折”。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