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秋水秋雲天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74)
莊鴻遠
秋山秋水秋雲天,秋光秋色秋盛顏。
秋詩秋畫秋韻妙,秋凋秋逝秋問禪。
(甲辰中秋節)
2024.09.17
秋意融禪境 詩心映雲天
——呂國英中秋哲詩的靈韻與哲思
甲辰中秋,呂國英先生以十二個“秋”字織就短章,將中秋的清輝與生命的叩問熔鑄於詩行。這首哲詩褪去繁複辭藻,以質樸筆墨勾勒秋之全景,卻在景、情、韻、禪的遞進中,藏著“氣墨靈象”美學的深邃內核,讓中秋之秋不止於時節之景,更成為叩問生命的精神道場。
開篇“秋山秋水秋雲天”,以三連“秋”字鋪展天地畫卷。山的沉靜、水的靈動、天的浩渺,在“秋”的統攝下渾然一體——不只是視覺的疊加,更是空間的拓展,如先生“靈象”理念中“象由氣生”的生動詮釋:秋意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天地間流動的氣韻,將山河雲天釀成澄澈的審美空間。緊隨的“秋光秋色秋盛顏”,則從宏觀轉向具象:秋光的明澈、秋色的斑斕,最終凝為“盛顏”二字,讓秋擺脫“蕭瑟”的刻板印象,顯露出豐盈飽滿的生命姿態,恰如中秋時節既有收穫的厚重,又有月色的清美。
後兩聯則從“景”的描摹轉入“韻”的體悟與“禪”的叩問,完成精神維度的躍升。“秋詩秋畫秋韻妙”,將外在秋景內化為藝術與感知:秋是可吟的詩、可繪的畫,而“韻妙”二字更跳出形質,指向難以言說的審美意境——這正是先生“哲慧新詩派”追求的“以象寓理”,讓秋的美不止於感官,更成為滋養精神的養分。末句“秋凋秋逝秋問禪”堪稱詩眼,筆鋒一轉直面秋的“凋”與“逝”:花葉凋零、時光流逝,卻未陷入悲戚,反而以“問禪”收束,將時節的更迭昇華為對生命迴圈的哲思——中秋賞月本是團圓的期許,而“問禪”則讓這份期許多了份通透:接納消逝,方能領悟永恆,恰如明月盈虧間,藏著天地運行的從容。
全詩以“秋”為線索,從天地之景到生命之思,層層遞進卻渾然天成。十二個“秋”字不顯重複,反倒如中秋月色的清輝,一遍遍浸潤詩行,讓景、情、韻、禪在反復中愈發清晰。這便是呂國英哲詩的魅力:以最質樸的語言寫盡秋的形與神,又在尋常秋意裏藏下叩問心靈的禪思——讀這首詩,如在中秋月下靜立,看秋山秋水映雲天,也看自己在秋的禪意裏,讀懂時光與生命的從容。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