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聶峻:從北京到哥本哈根,外國讀者如何看懂中國漫畫?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題:從北京到哥本哈根,外國讀者如何看懂中國漫畫?

——專訪中國漫畫家聶峻

作者 官逸倫

“就像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孩把兩個大人的手輕輕握在一起,漫畫讓兩個國家相對比較嚴肅的形象變得更加親和。”在中國漫畫家聶峻看來,這就是漫畫的力量。從以北京胡同為背景創作的《老街的童話》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最值得關注的25本童書”,到如今應丹麥國家博物館邀請創作《閃閃和雷公》,聶峻認為,讓不同國家讀者看懂自己的漫畫,關鍵是要在作品中呈現共通之處,從而達成共情。

漫畫如何能够融通中西?4月23日第30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聶峻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創作漫畫《閃閃和雷公》的契機是什麼?

聶峻:創作《閃閃和雷公》主要是基於丹麥國家博物館的邀請,他們希望我畫一部漫畫吸引觀眾到博物館來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我是在博物館看到“雷部出巡圖”這張中國卷軸時突然產生了靈感:我被畫中神仙的狀態吸引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說,我覺得他們特別有精氣神,有一種搖滾的感覺。

繪本的主角閃閃是一個丹麥小姑娘。在這個故事中,閃閃與中國的雷部神仙偶然相遇,並在這些神仙的幫助下走出自己心理的困境,最終在派對上大聲唱出與自己的和解,去擁抱一個更廣闊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覺得需要有一個有點缺點的怪小孩,這會讓故事更有趣。但後來我慢慢發現,現在的小朋友好像總是把委屈藏在心裡。所以我挺希望看過這個繪本的小讀者可以有一種發洩感,把內心的情緒喊出來、哭出來。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漫畫的力量是什麼?

聶峻:這也是我一開始問丹麥國家博物館館長的問題:一個嚴肅的國家級博物館為什麼要找一個漫畫家來合作呢?館長說,小孩子、年輕人覺得博物館好無聊,不願意來。

漫畫看似是很娛樂化的東西,但事實上它的力量非常大,可以讓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一種很親和的東西,突破高雅文化難以接納的感覺。

就像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孩把兩個大人的手輕輕握在一起,漫畫讓兩個國家相對比較嚴肅的形象變得更加親和,這就是漫畫的力量。我特別認同漫畫本身是沒有國界的說法。以前我到歐洲參加一些漫畫節,很多漫畫家到晚上吃飯的時候互相給對方畫一張漫畫像,大家就很開心。

中新社記者:除了到歐洲參加漫畫節,您此前還去過日本進行學術交流。您覺得中國的漫畫作品和其他國家的漫畫作品有何異同?

聶峻:我們和日本漫畫的生態不同。日本漫畫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在一個大的商業體系下產生的作品,有著一套很傳統的認知。歐洲的漫畫也是如此,有屬於自己的生態。

從漫畫的內容、表達技巧來講,大家都是在互相影響。比如現在有很多日本、歐洲的漫畫家也在畫中國題材的漫畫,畫東方式審美的東西;我們也在學習他們的一些手法,是互相交融的。

我覺得不同國家的漫畫相通的是,創作者都在追求一個更好的表達方式來傳遞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漫畫需要作者在畫面中呈現出自己的感受,包括自己成長的經驗,這些一下子就可以體現在作品的線條、人物的眼神等內容上。

中新社記者:美國《紐約時報》曾將您的作品《老街的童話》列為“最值得關注的25本童書”,還曾評價該故事“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優雅地穿梭,有點像宮崎駿的電影,但更甜蜜”,對此您如何看?

聶峻:我很感謝他們作出這樣的評價。我也感受到,他們在這個故事當中找到共情的地方。雖說這部作品畫的是北京胡同裡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但他們很快就能在這個故事當中找到一些和他們的生活智慧、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情感上共通的東西。有一些我不經意畫的小道具會被不同國家的小讀者發現,他們會告訴我自己是怎樣用這些道具的,我覺得這是圖像本身的魅力。

中新社記者:您對中國漫畫作品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有何期待?

聶峻:我非常希望我們的漫畫可以被世界上各個地方的讀者看到,但一開始還是要先服務好我們本土的讀者。我相信祗要這個作品特別好、特別精彩,一定會受到很多海外讀者的喜歡。

大家喜歡說“好的讀者養出好的作者”,有很多優秀作品的誕生,是因為有非常好的讀者不斷給作者一些正向反饋,才讓他們創作出一些好作品。所以現在我們一定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容易把讀者的“胃口”搞壞,慢慢讀者的要求可能就變低了,我們市面上的好作品就會越來越少。

未來,大家都是在一個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創作,不是說一定要將自己的讀者定位在某個國家,所以廣泛交流很重要。我們要去尋找一些更共通的情感,用漫畫去消除對彼此的刻板印象,從而在情感上達成更深入的理解。對一個漫畫家來說,如果能做到這樣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榮幸的。(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