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對華極限施壓,美方“算盤”難打響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尹倩芸)從宣佈向中國公司擁有、營運和製造的船舶徵收港口費,到破壞性調整小額包裹關稅政策,再到多輪關稅加碼,使中國輸美商品面臨最高達245%的關稅。

美方此番對華極限施壓,打貿易戰是假,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重塑產業格局才是真。但從實際看,美國的如意“算盤”注定打不響。

近日,曾鮮為人知的中國跨境電商平台敦煌網(DHgate)一度登上美國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榜第二位,僅次於ChatGPT。在這份榜單中,淘寶(Taobao)、希音(SHEIN)等一眾電商平台也排在前列。

不僅如此,海外社交平台上來華“代購”成了熱門話題,有美國人打“飛的”組團來中國掃貨。

究其原因,過去一段時間,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引發了本土消費者的價格焦慮。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美國皮革製品、衣服、農作物、金屬、羊毛等類別產品價格漲幅將超過10%。因此,不少人開始囤源自中國製造的商品。

這從側面反映出,關稅擋不住消費者對優質產品需求,產供鏈優勢和產品競爭力才是提昇國家產業能力的關鍵所在。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教授戴維來指出,全球供應鏈已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中國在基礎製造、配套產業和勞動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美國高關稅政策無法打擊中國,反而會嚴重損害自身經濟利益。

與此相對應的是,美方一直堅稱“關稅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但其所忽視的現實是,美國大部分製造業產業基礎薄弱,既無完善基礎設施,也無上下游企業,更缺熟練工人。

相比於加徵關稅的簡單操作,重建產業鏈是一項長期而艱難的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蘇慶義指出,從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角度看,美國都無法憑一己之力建立起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

另有報道稱,儘管美國持續加碼對中國的關稅脅迫,但其對其他貿易夥伴“狂轟濫炸”的徵稅方式,以及後續行動的不可預測性,反而促使那些在全球貿易動蕩中不敢貿然決策的企業,越發堅定選擇中國。這顯然與其極限施壓中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紀文華看來,短期內,關稅可能會為美國國內某些產業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長遠看,則會抑制產業創新、延緩技術進步,並增加成本和消費門檻。

“歷史經驗顯示,依賴關稅壁壘的產業難以構建持續的競爭力,反而可能導致效率低下和產業結構僵化。”紀文華說,美國應當將重點放在提昇研發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技能勞動力的培養等方面,而不是依賴貿易壁壘,犧牲國際合作的空間和長期發展的利益。

美對華極限施壓,短期來看,中國產業鏈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例如外貿企業就面臨訂單減少、庫存積壓、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

但關稅戰加快了中國貿易模式的革新。對內,幫助外貿企業開發符合國內消費需求的新產品,實現內外貿一體化深度融合。對外,深耕東盟、中東、非洲等多元化市場,擴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

分析認為,內外兼修的市場佈局,既分散了風險,也有助於激活內生動力。

而對美方來說,繼續沿用過時的貿易手段無異於緣木求魚。在專家看來,未來經濟競爭需要的不是更高的貿易壁壘,而是更強的創新能力和更可持續的發展機制。(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