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倫多遇見中文書店:旦夕之間享閱讀時光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電 題:在多倫多遇見中文書店:旦夕之間享閱讀時光

中新社記者 吳侃

在加拿大多倫多,有一家名為“旦夕”的中文書店,在這裡讀者不僅能找到想讀的中文書,也能在書香浸潤間尋獲文化共鳴。

“‘旦夕’一詞包含由旦至夕的時光流轉意象,寄託著我們想與讀者朝夕相伴的願景。‘旦夕’也有時間短促之意,書店以此為名也是想鼓勵大家莫負時光,在閱讀中不斷充實自己。”旦夕書店主理人芮奇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採訪時說。

芮奇在多倫多學習工作多年,他發現當地老牌中文書店的選書和運營模式大多比較傳統,難以滿足新移民的閱讀需求。年輕的中文書讀者常常買不到想看的書,也找不到想逛的書店,於是他萌生了開一家中文書店的想法。

 “我先從國內訂購了一些中文書,又花了幾周將網站建立起來,等書運抵多倫多,線上書店于2018年5月正式開始運營。”芮奇說,書店提供全北美郵購業務,也在多倫多華人社區和多所大學附近設置取貨點,提供自提服務。

2024年8月,旦夕書店在當地的一場電影節活動上擺攤。(受訪者供圖)

書店主營文學和社科類書籍,尤為關注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書店庫存控制在300到400本,每本書都經過團隊成員閱讀篩選。書單時常調整,在追蹤時事熱點與流行趨勢的同時,也會通過線下讀書會和網站推薦專區收集讀者建議,滿足大家多樣化的需求。

芮奇說,相比直接閱讀傳統典籍,讀者更傾向于近現代的國學研究和經典詮釋類著作,像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以及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都很受歡迎,這些書也為年輕讀者理解傳統文化打開一扇窗。

幾年來,書店逐漸從一人單打獨鬥發展到包括編輯、運營、設計師等在內的小團隊。芮奇說:“儘管大家是利用業餘時間做書店,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和熱情。”

他介紹,書店還設計了專屬LOGO,“我們將視覺元素印在書籤和紙袋上,隨書送給讀者,還製作了電子手繪的生日和節日賀卡等。”

豐富的線下活動是旦夕書店的特色之一。書店每月舉辦兩場線下讀書會,每場邀請十幾位讀者參與。芮奇說:“讀者會帶來自己喜歡的書,分享推薦理由並朗讀5分鐘精彩段落。書店還在播客平台開設‘旦夕讀書會’頻道,將讀書會音頻製作成播客節目。”

2024年5月,旦夕書店舉行的線下讀書會活動現場,讀者在交流讀書感受。(受訪者供圖)

“我們希望通過書店搭建多元文化場景,以不同方式構建跨地域的文化聯結。”芮奇說,讀者可以在昆曲體驗課上向專業演員學習唱腔、唸白和身段,在主編對話活動中與書籍主創深度交流,還能在劇本圍讀、華語電影展映、日食觀測等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

書店也成為連接華僑華人讀者的文化驛站。芮奇告訴記者,曾有一位剛到多倫多大學讀書的中國女孩為排解思鄉之情來買書,在取書點偶遇另一個中國女孩。兩人因書籍展開話題,越聊越投機,後來成了好朋友。“每每看到陌生人因書店結下友誼,我們也感到鼓舞和欣喜。”

談及書店的發展,芮奇說:“現階段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開實體中文書店,這也是中文書讀者的心願。但租金、人工等成本都是需要考慮的,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也是關鍵所在,目前實體書店正在籌備中。”

2024年9月,旦夕書店舉行的昆曲體驗活動現場,讀者在學習昆曲唱段。(受訪者供圖)

在芮奇看來,海外華人處於兩種文化的中間位置。“對華人讀者而言,讀中文書是一種複雜而細膩的體驗,既是與故土的重逢,也是跨文化的對話。未來我們希望把書店一直開下去,為華人讀者提供專屬的文化棲息地。”(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