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從不問驛處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12)
艾 慧
道行從不問驛處,
德畜哪曾祈回聲。
生滅有無皆緣故,
因果報應複始終。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四言哲慧詩章,以凝練的筆觸勾勒出深邃的東方哲學圖景,展現了生命觀、道德觀與宇宙觀的融合共生。讓我們分層解構其精微要義:
一、行止無痕:道法自然的超越性(首聯解讀)
“道行從不問驛處”暗合《道德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流動特質,將“道”的運作置於超越時空座標的維度。驛站作為具象化的人生節點在此消解,喻示真正的精神修行不在於特定場所的停留,而在於永續的體悟過程。這種對“過程哲學“的詮釋,與海德格爾“存在即時間”的哲思形成跨時空對話。
二、德性純粹:道德自律的絕對性(次聯解析)
“德畜哪曾祈回聲”突破傳統德福一致的倫理框架,直指道德行為的無目的性本質。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的超功利境界在此具象化,與康德“絕對律令”形成東方呼應。詩人將道德積累比作自然蓄養,強調其如同日月運行般的自在自為。
三、緣起性空:存在本質的辯證觀(頸聯探賾)
“生滅有無皆緣故”融合佛道雙重視野,既包含《中論》“諸法因緣生”的般若智慧,又蘊含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思維。此句構建起動態的宇宙生成論:現象世界的生滅流轉,本質是緣聚緣散的顯隱遊戲,解構了實體性存在的執著認知。
四、因果不昧:時空秩序的終極性(尾聯闡微)
“因果報應複始終”並非簡單移植佛教業報觀,而是創造性地將其納入太極迴圈的東方時空體系。這裏既有《易經》“原始反終”的輪回意識,又暗含現代物理學能量守恆定律的隱喻,將道德律令提升為宇宙基本法則,賦予倫理選擇以本體論意義。
詩學建構層面,作品呈現出“四維對仗”的獨特美學:時間(驛處/始終)與空間(道行/德畜)、存在(生滅)與價值(因果)形成立體交織的語義網路。這種“超對稱結構”使28字的微型文本承載起宏大的哲學敘事,實現了禪宗公案般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當代價值維度,這首詩章為後現代社會的意義迷失提供了精神坐標系。當消費主義消解終極關懷,詩句中的“不問驛處”指引著超越功利的人生方向;在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的當下,“德畜無求”重申了價值判斷的絕對標準。這種古典智慧的現代轉化,恰如普羅提諾所言:“看見太一之光的人,將成為光的傳播者。”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解放軍報社原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