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江瀅河:清代外銷玻璃畫如何走進歐洲社會?

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題:清代外銷玻璃畫如何走進歐洲社會?

——專訪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廣州口岸史研究基地主任江瀅河

作者 李百加 楊程晨

18世紀,西方吹起的“中國風”影響社會審美,歐洲王室和上流階層家中常見各類中國藝術品。其中,外銷玻璃畫以種類多樣、題材廣泛、東方情調濃重等特點風靡一時。外銷玻璃畫被稱為“一群中國人學著用一種完全不同于自己傳統的西方風格為西方買主所作之畫”,反映當時中西文化交流之景象。

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外銷玻璃畫如何帶著“中國風”走進西方社會?中新社“東西問”就此專訪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廣州口岸史研究基地主任江瀅河。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外銷玻璃畫緣何而生,又產於何時何地?

江瀅河:大航海時代推動全球性貿易市場初步形成,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逐漸從區域擴展至全球。出於“迎合”西方市場的考量,廣州等港口城市出現了大量帶有明顯西方色彩的商業性質外銷藝術品。全球貿易和中西文明交流催生中國外銷藝術品,其在清朝達到鼎盛。

廣州位於南海之濱,通海歷史悠久。作為貿易港和外銷藝術品生產基地,廣州擁有許多能工巧匠。他們聚集在廣州口岸,為海外市場創作帶有濃厚中國風的外銷畫、傢俱、瓷器等。這些作品承載東方技藝和文化魅力,遠渡重洋,成為18世紀西方社會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從貴族的宅邸裝飾,到新興資產階級的生活格調,無一不見其蹤影。

外銷畫是外銷藝術品中極具代表性的品類。其中,外銷玻璃畫因其色彩艶麗、題材新奇,在西方社會風行一時。

中國雖早有玻璃燒造工藝,但彼時歐洲已能生產大型優質的玻璃鏡,於是西方商船自然將西方國家,如英國、意大利、法國製造的玻璃鏡帶來澳門、廣州。《澳門紀略》中記有“照身大鏡”“千人鏡”“多寶鏡”等西式玻璃鏡。這些玻璃鏡一部分進貢宮廷,大部分留在本地工匠手中。工匠將玻璃鏡背後的水銀剔除,再反向畫下船舶到港、漁家女子、口岸人員來往等圖景,然後售回歐洲。無論是原料、製作、用途,玻璃畫都彰顯出中西文化交融。

 

中新社記者:外銷玻璃畫如何在內容上體現中西合璧?

江瀅河:18世紀中葉,英國社會對中國外銷玻璃畫的需求達到頂峰。繪有花鳥靜物、中國人物風景和西方社會文化相關主題的外銷玻璃畫廣受歡迎,帶有中式風格的西方人物肖像也是各大來華商船訂購繪製的重要內容。

1744年,受雇于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約翰·派克(John Pike)在廣州繪製了自己的玻璃畫肖像。畫面上,派克戴著齊肩假發,身著正規制服,昂首挺立,倚靠著擺放水果的台子,松柏、鮮花、錦雞環繞,背景是水鄉風光,一派東方風情。這種以中國風光圖,諸如舢板船、寶塔、松柏、牡丹、錦雞等為背景的西方人物肖像畫,便是當時外銷玻璃畫人物肖像的典型形式。

現懸掛在美國麻省迪美博物館中的一幅玻璃畫同為例證。此畫作于18世紀50年代,描繪了在荔枝、松柏、牡丹、錦雞等中國元素環繞下,坐在涼亭中、身著中國服裝的一對西洋母女,背景是珠江沿岸風光。據記載,這兩位是當時英國外交部負責中國事務的官員亨利·李維爾(Henry Revell)的妻子和大女兒。作畫時,他正在華進行貿易活動。

種種案例不勝其數。此類玻璃畫的形式和題材都能鮮明體現中西合璧。當時不僅有各種題材和尺寸的玻璃畫,部分還被當成鏡子鑲嵌在傢俱上,成為英國上流社會家居生活的重要陳設。

 

中新社記者:外銷玻璃畫在西方社會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江瀅河:外銷畫多為民間工匠所創作,他們屬於匠人而非文人。在文人繪畫才屬正統的清代傳統觀念裡,匠人之作是被輕視的。這些社會地位低下,在口岸城市為外國人服務的外銷畫畫家,卻通過他們奇妙的作品,深刻捲入18世紀西方社會生活的發展進程。

英國《世界》雜誌(The World)于1753年發表文章稱,“根據目前的流行風,一切都是中國的,或者中國式的,或者更謹慎地說部分按照中國式樣製作的。椅子、桌子、壁爐板、玻璃鏡框,甚至那些最普通的生活用具,都簡化成最新流行的式樣,在室外也相當流行……”

18世紀,“中國房間”是歐洲王室和很多富裕人家常見的陳設。英國建築師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在描繪邱園的一個走廊時提到,窗戶之間的玻璃鏡是“四塊來自中國的玻璃鏡畫”。英國著名的“藍襪社”靈魂人物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曾說,自己的衣帽間(更衣室)裡擺滿各式東方物品,包括中國圖畫。

一批西方傢俱製作商將外銷玻璃畫原有的畫框卸去,重新配上帶有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等西方風格的鏡框銷售。中國外銷玻璃畫和玻璃鏡被加上英國鏡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宅邸中,被人們作為壁爐玻璃或窗前鏡,既被當成繪畫欣賞,更被當成鏡子,用鏡像把觀者帶進一種烏托邦式的夢想境地。玻璃畫巧妙地“鑲嵌”進了西方社會,貫穿在18世紀英國消費市場變遷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文化變遷中。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西方社會所追求的“中國趣味”被大英百科全書解釋為“中國風格的歐式奇妙詮釋”?

江瀅河:彼時,西方社會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財富積累方式。品位、知識和進步成為社會身份的補充標準,而中國商品成為彰顯社會身份的代表性物件之一。它們代表新的物質文化語言和美學品位,成為上層社會生活不可或缺之物。

隨著藝術風格和時尚的變遷,這些玻璃畫與歐洲本土風格,包括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義風格搭配,相輔相成。英國作家帕特·柯卡姆(Pat Kirkham)稱,中國事物在英國不能簡單地被看成為異域的新奇事物。她甚至認為,中國事物應被看成是“英國文化和習慣的一部分”,沒有這些事物,英國的市場文化、國內生活、藝術和文學將完全不一樣。外銷玻璃畫成了極具隱喻色彩的文化交融現象,大英百科全書中對於“中國趣味”的解釋,正是來源於以外銷玻璃畫等為代表的中國外銷藝術品。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中國外銷藝術品的貿易價值和文化價值?

江瀅河:外銷藝術品在貿易中佔比較小。然而,若將目光投向歷史與文化的宏大坐標,外銷玻璃畫堪稱文明交流、互鑒的典型縮影。

18世紀的交通遠不如今天這般便利,大多數西方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踏上廣袤的中國土地。誕生於口岸城市的跨文化貿易熱潮中,外銷玻璃畫如實記錄了不同文明從陌生試探到逐漸吸納彼此養分的動態過程,將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動場景封存在一幅幅畫作裡。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通過物質文化具體化、清晰化。

外銷玻璃畫在文化傳承、歷史研究層面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單純的藝術審美、貿易價值,它們是解讀18世紀跨文化交流的珍貴密碼。(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