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衛】(東西問)木馬爸爸:一個德國人的中國奇遇記

中新社北京1110日電 題:一個德國人的中國奇遇記——專訪德籍自媒體博主克勞斯·特洛揚(木馬爸爸)作者 裴心語 李嘉茵
德國人克勞斯·特洛揚,在中國網友中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木馬爸爸”。
他的新書《我的東方奇遇:一個德國人眼裏的中國》今年發佈,以“他者”視角,向中外讀者展示一個鮮活、立體的中國圖景,並試圖打破刻板印象,搭建理解的橋樑。近日,他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這段“奇遇”背後的文化思考與實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名德國人,你創作《我的東方奇遇:一個德國人眼裏的中國》的初衷是什麼?
克勞斯·特洛揚(木馬爸爸):初衷源於在中國經歷的種種事情與體驗到的許多有趣時刻。一方面,我希望與中國的讀者分享我對中國的思考,以深入瞭解中國人的多方面特點,另一方面,中國讀者曾為我寫下大量評論,詳盡解釋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為此我深表感激,我也希望能為傳遞真實中國形象盡一份力,也是一種對中國社會的回饋。
每當朋友詢問我在中國過得如何時,我都會這樣說:德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確實有很多明顯的不同,但這些差異本身絕大多數沒有好壞之分。之前我對中國文化也有過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我認為,只有親身體驗過中國文化,才能真正看清中國。因此,將這些觀察記錄下來,也是一種能讓我理解文化差異、梳理自身思路的方式。
中新社記者:你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哪些差異,又是如何發現和理解它們的?
克勞斯·特洛揚(木馬爸爸):我認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首先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中國人的樂觀態度。總體來說,中國人普遍很友好。一個明顯的差異是中國人受社區等集體的影響很大,我回到德國,會感覺到人們的互動方式和這裏截然不同。還有很多小的細節,比如公園裏人們圍坐打牌、一起跳舞的場景,以及街頭隨處可見的社交活動,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文化差異,相關例證還有很多。
我會回溯拍照時那些具體時刻的感受,試著理解兩種文化的不同。很多在中國人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在我眼裏卻顯得很不一樣。在德國的時候,我可能不會馬上覺察到這些文化差異;但是在中國,我能迅速地發現很多不同——有些差異很有意思,有些則需要時間慢慢理解。
中新社記者:從你的觀察來看,中國文化中的哪些特質或行為最能打破西方的固有印象?
克勞斯·特洛揚(木馬爸爸):我認為,國際社會對中國人的勤勞已有了普遍認知,但尚未充分瞭解中國的發展程度之高、創新成果之多,以及在部分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近年來關於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討論便能印證這一點,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速度極快,而其現代化的一面或許尚未完全進入國際視野。
此外,中國人在社區等集體中的積極奮鬥和互相扶持同樣值得關注。許多人認可中國人的勤勞品質,但更令我觸動的是,在人口高度密集的環境中,中國人共同生活的方式既溫情又獨具特色。儘管面臨生活帶來的諸多挑戰,但他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這一點尤為重要。
中新社記者:你是如何針對中國讀者與外國讀者的不同特點,處理不同文化背景帶來的理解差異?
克勞斯·特洛揚(木馬爸爸):創作中文版書籍時,我的主要思路是從外國人的視角切入,通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呈現內容,並搭配圖片輔助表達。這種方式的核心在於,希望中國讀者能從“文化他者”的角度,重新看待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與文化細節。有時這種視角差異反而會引發他們的思考。
而創作英文版時,我的故事內核與圖片,和中文版保持基本一致,但敘事策略有所調整。由於外國讀者對中國社會的具體語境缺乏直接認知,我需要增加更多背景資訊的鋪墊,避免因資訊差導致的誤讀。
中新社記者:你如何看待民間文化交流對促進全球更多合作與理解的貢獻?
克勞斯·特洛揚(木馬爸爸):我曾投入大量時間與中國朋友相處,深入理解中國文化。這是許多外國人難以觸及的,他們或許只是通過遊客視角或者媒體的片段化解讀接觸中國。
我尤其希望能與當下的朋友們分享這些體驗,因為外國媒體勾勒出的中國與真實的中國存在差異。唯有通過講述生活中的細碎故事、街頭人物的日常,才能呈現真實的中國,這種敘述方式比僅僅停留在旅遊層面的一般性介紹更有意義,也更受外國受眾喜愛。我想這正是《我的東方奇遇:一個德國人眼裏的中國》的獨特價值所在。
或許民間交流的意義在於,故事更具有趣味性。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中國文化的核心意涵,例如展示一張中國街頭菜市場的鮮活照片,再配以輕鬆的解說,不刻意灌輸單一明確的觀點,而是以圖片為媒介,讓讀者也能體會敘事人當時的所見所感,這種方式是更易被接受的。
我也希望借此讓外國人更願意打開心扉去理解和思考:“或許我之前對中國的看法確有偏差。如果有中國以外的人這樣向我解釋,我會更願意接納真實的中國,而不再輕易下論斷或評判。”(完)来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