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11月7日電 題:十五運會如何助推“粵港澳體育灣區”建設?——專訪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何文義中新社記者 國璿 邢翀
將於9日開幕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首次走進香港、澳門。
本屆全運會有何特殊意義?三地聯合辦賽將為推進“粵港澳體育灣區”建設積累哪些“全運經驗”?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何文義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全運會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粵港澳三地聯合辦賽有何特殊意義?
何文義: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準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1959年,首屆全運會舉行,旨在檢閱新中國成立十年來體育發展成果,向世界展現新中國體育力量。
1979年,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中國體育掀開嶄新一頁,第四屆全運會開始與奧運會專案接軌,全運會自此成為鍛煉選拔人才的重要平臺。
十五運會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這是本屆全運會區別於歷屆全運會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歷史賦予粵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適合開展多種運動,體育資源豐富。同時,粵港澳地區具備經濟、區位、硬體設施等多方位優勢,近年來積極承辦國內外賽事,積累了豐富的辦賽經驗,並在文化、體育、旅遊等融合發展上成效顯著。
利用十五運會辦賽契機,粵港澳可建立高效的協調溝通機制,強化三地資源互補,依託國際化的賽事組織水準和服務水準,未來有機會聯合申辦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
中新社記者:粵港澳三地有著怎樣的體育交流與合作歷史?十五運會在賽事組織方面採取了哪些機制創新?可為未來大灣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合發展積累哪些“全運經驗”?
何文義:粵港澳三地地緣相近、文化相通,體育交流源遠流長,其中足球合作尤為突出。20世紀初,粵港足球交流頻繁。1907年12月,香港皇仁書院足球隊與嶺南學堂足球隊首次在廣州康樂園比賽,開創兩地足球隊交往的先河。1979年省港杯首次舉辦,至今已有43屆,見證了粵港兩地的體育文化交流。2001年九運會上,澳門在1999年回歸祖國後首次組團參加全運會,還承辦了全運會武術套路預賽,為澳門後續體育賽事組織打下基礎,也推動更多澳門人關注武術專案。
2003年,三地共同簽署粵港澳體育交流與合作協議,三地體育交流從民間合作上升到官方正式交流合作,進入規範化、常態化發展階段。此後,三地聯合辦賽的步伐加快,粵港杯籃球賽、粵澳杯籃球賽等品牌賽事湧現。
在聯合辦賽方面,2001年廣東承辦的九運會上,武術散打專案預賽在香港舉辦,武術套路專案預賽在澳門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馬術專案在香港舉辦,這些都為三地聯合承辦全運會進行了探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在體育等各領域交流頻繁,資源要素流動加速,並逐步完善“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調推進機制,持續推進規則銜接和體制機制創新。
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 4”聯絡機制,在國家層面成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在粵港澳層面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四個常態化聯絡機制。這些機制創新也為促進未來粵港澳三地的融合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本屆全運會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實踐,是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契機。三地在政策、管理、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深化交流,不僅有助於吸引和打造更多大型賽事落戶粵港澳大灣區,也會促進大灣區公共服務水準和城市品質的提升,推動三地民眾積極支持和參與體育運動。
中新社記者:此次全運會對於深化粵港澳三地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有何助力?
何文義:體育具有凝聚人心、促進團結的作用。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全運會,也以體育進一步夯實起三地民心相通的橋樑。在本屆全運會群眾賽事中,太極拳、龍舟、舞龍舞獅等富有嶺南傳統文化特色的專案吸引了三地民眾踴躍參與,推動三地民眾在共同的文化記憶中產生情感共鳴。
在社會學角度,個體融入集體會產生榮譽感和認同感。借助全運會的東風,三地舉辦了一系列交流賽、友誼賽,三地民眾在同台競技的同時增進瞭解、深化友誼。在籌辦過程中,許多港澳青年志願者借助“百企千人”港澳大學生實習計畫深度參與賽事籌備工作,增進了對大灣區的認知。
中新社記者:放眼世界,國際一流灣區幾乎都是體育賽事的集聚區和體育產業引領區。十五運會如何擦亮“粵港澳體育灣區”名片,進而提升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何文義:灣區往往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準和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可直接影響該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體育的功能逐漸多元化,對地區經濟整體的助推效應顯著增強。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競逐世界一流灣區,體育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新動能。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聯辦全運會也將推動大灣區協同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戰略。
辦好十五運會,有助於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硬體設施水準,加快培育高水準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等各類體育人才,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準運動訓練基地;依託體育賽事資源稟賦,有助於建成國際品牌賽事承接地;憑藉優越的營商環境,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體旅文商深度融合,吸引世界知名體育企業集聚,並以粵港澳為平臺輻射帶動全國市場。(完)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