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許怨蒼茫?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616)
莊鴻遠
蘆葦隨風蕩,晶珠化白霜。
杪秋悄然至,難添麗人裳。
窗前觀木葉,懶拂醉暖陽。
榮枯窮往復,誰許怨蒼茫?
2021.10.23•辛醜年霜降
霜降短章裏的天地心
—— 呂國英哲詩《霜降》賞析
霜落時節,呂國英先生以廿八字短章,將秋盡之景、閒居之態與生命哲思熔鑄一爐。詩中無激昂辭藻,卻如霜降後的晴空,澄澈裏藏著厚重,淺白中透著深遠,讀來似飲秋泉,初覺清冽,細品方知回甘。
景語:淡墨勾出秋盡頭
詩的開篇以 “物” 寫時,寥寥數筆便織就霜降圖景。“蘆葦隨風蕩” 是動,風過葦叢的輕響似在耳畔,秋的靈動盡在其中;“晶珠化白霜” 是靜,晨露凝霜的細微變化,藏著季節交替的悄然。“杪秋悄然至” 一句承上啟下,將葦與霜的具象,凝為 “秋盡” 的抽象感知,而 “難添麗人裳” 則以人間小事作結,讓秋寒不再是遙遠的時令符號,反倒有了貼近生活的溫軟 —— 不是悲秋的寒涼,只是時節催著添衣的尋常。
窗前之景更顯閑淡。“觀木葉” 見秋之疏朗,“醉暖陽” 藏心之慵懶,一 “觀” 一 “懶”,把霜降日裏不疾不徐的時光,寫得如老茶般溫潤。沒有 “無邊落木蕭蕭下” 的壯闊,卻有 “一葉知秋” 的細膩,尋常景致裏,盡是詩人對秋的溫柔接納。
哲思:榮枯裏見天地寬
詩的尾聯陡然轉深,從 “觀物” 躍至 “思理”,讓全詩意境瞬間開闊。“榮枯窮往復” 是對自然規律的坦然承認,花葉的開落、季節的更迭,本是天地間迴圈不息的常態,無需歎惋,不必糾結。而 “誰許怨蒼茫” 一句,以反問破題,將個人情緒從自然規律中抽離 —— 蒼茫天地從無偏愛,榮枯往復本是定數,又何來 “怨” 的理由?
這一問,問出了對生命的通透。不困於 “枯” 的失落,不執於 “榮” 的歡喜,如霜降般冷靜看待迴圈,如暖陽般平和接納變遷。沒有說教的生硬,只以輕問句點出哲思,讓讀者在秋景的餘韻裏,自悟 “順應” 與 “釋然” 的深意。
餘味:質樸裏的雋永意
整首詩最動人處,在於 “質樸” 與 “高遠” 的相融。字句皆是白話,卻無半點淺白;寫的都是尋常事,卻藏著天地心。霜降是節氣,也是人生的隱喻 —— 秋盡不是終點,而是下一輪榮枯的起點;寒來不是缺憾,而是時光流轉的必然。
讀罷合卷,仿佛也立於那窗前,看木葉輕落,沐暖陽微醺。再想起 “榮枯窮往復”,心中便少了幾分對得失的計較,多了幾分對規律的敬畏。這便是好詩的力量:不喧嘩,自有聲;不刻意,自雋永,如霜降後的大地,沉靜裏藏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書象”簡論》《中國牛文化千字文》《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酒文化千字文》《中國酒文化賦》《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