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飄香遊西藏——讀許文舟《西藏漫遊記》

作者:張樹超

對於西藏,我一直心懷嚮往,但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難以成行,於是退而求其次,喜歡上那些和西藏有關的書。幾年來,讀了不少,但真正能讓我印象深刻,又有強烈衝動想要推薦給朋友的書,還是許文舟所著的《西藏漫遊記》。《西藏漫遊記》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是一本難得的行走文學集。全書記錄了作者在西藏的多次深度遊歷,寫下了作者的見聞和感悟。書中真實的情感,優美的文字,再配上精美的圖片,似乎逆轉了時空,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般的感受,見到了雄奇高拔的群山,純淨高遠的天宇,見到了高原上的桑煙扶搖,藏地的經幡獵動。這些文字和圖片,是所見所聞,是思索感悟,更是讚美和欣賞。跟著作者,我們領略到了遠方那片土地的神奇與大美。

本書由西藏鹽井、抬頭看見薩迦、從芒康到拉薩、西藏的第一塊茶田、一個王朝的背影、劄達土林、瑪旁雍措、岡仁波齊、托林寺、在世界最高海拔的民宿入住、洛紮散記、西藏路漫漫等共十二章節組成。許文舟的西藏漫遊,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行,是對大自然中雄偉大山和深邃峽谷的丈量,是對生命原始狀態和心靈的尋覓與召喚。或許,正是出於這個目的,作者的重點並不在熱門景點,而是像雄鷹一樣,在西藏廣袤的天地中翱翔,搜尋,用心體驗,最後凝結為意境優美的文字或精美絕倫的圖片,捧出許多鮮為人知的“遺珠”,為我們獻上了一場精神上的盛宴。

《西藏漫遊記》融合了個人感悟、人文觀察與自然景觀描寫,展現了作者獨特的文學視角和對藏地文化的深刻理解。許文舟自2013年起先後六次前往西藏,最近一次為2021年10月。他選擇非傳統路線(如滇藏線、川藏線、國道,219與國道214部分),行程覆蓋拉薩、那曲、山南、阿裏等偏遠地區。《西藏漫遊記》是他多次遊歷的結晶,作品不同於普通遊記,凸顯“對生命原始狀態的召喚”,注重挖掘被多數人忽略的自然美景與人文細節,如易貢茶場的茶文化、鹽井村的桃花鹽製作工藝等。在縝密綿長的敘述裏,作者通過發現與體悟,讓自己的漫遊嵌入了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在高聳的懸崖峭壁,在美麗的羊卓雍措湖畔,或是在牛糞貼滿牆的藏族人家小院,發現與展示西藏的美。

《西藏漫遊記》顛覆了傳統旅行書寫範式。作者以“行走的詩人”視角開始漫遊西藏,當人們還在聚焦布達拉宮的光輝或轉經筒的隱喻時,他卻在波密桃花溝的殘瓣裏發現“被風揉碎的胭脂”,在易貢茶場的氤氳中捕捉“鐵鍋與鮮葉的密謀”。這種將地理座標轉化為詩意符號的能力,使作品成為一部“用腳步丈量秘境、以圖文展現聖地”的藏地精神圖譜。在《西藏漫遊記》裏,許文舟拂去“聖地”浮泛的金漆,一步步跋涉於高原溝壑之間,努力勾勒隱藏在古跡背後的歷史淵源與譜系,讓現實的光照進歷史深處,讓歷史在現實的舞臺上演。宏大退後,微小凸顯。當雪山鋪展於眼前時,他不止於仰首觀賞壯闊,反而更留意那些沉默的轉山人:佈滿厚繭的掌心,緊握的木杖,風中飄動的衣襟,眼中沉靜的光。留意那些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前行的藏族同胞:背鹽的女人,愛賭博的男人,在外打工的妹妹,回到家鄉種茶的大學生,開民宿的多吉……跟著作者的步伐,你會發現,無論走到何處,總會遇到與我們一樣背負著重擔前行的人。

從某種層面來說,作者也是一名朝聖者。他心懷虔誠,從214國道到318國道,從海拔1200米到5200米,一路向西,苦苦尋覓。他是悲天憫人的行者,他將麵包和礦泉水分給路上遇到的朝聖者,分給村裏的老人和孩子,原諒高價賣鹽給他的村主任。在牧民的氈房裏,他是個安靜傾聽的客人,在街頭小攤前,他耐心觀察賣優酪乳餅老人受凍而皴裂的手。他忠實記錄下牧羊少年眼中對山外世界的懵懂嚮往,都市旅行者刺目的鏡頭闖入時僧人臉上那絲不易察覺的茫然……行走於藏地的他,像是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泓清水,唯恐打擾其中的澄澈世界。對於他來說,西藏之行,不像是離家,倒像是回到最初開始的地方。閱讀此書會讓你頓悟:真正的旅行並不是征服,而是俯身於大地,與每一粒塵埃、每一顆微小靈魂建立誠懇的連接。

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語言。文中有很多精彩的描寫,“鹵水是從苦難的大地擠出來的眼淚”“桃花的微笑與佛的安詳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每個人都是被風追來逐去的一粒黃沙”“每一塊石頭都有流水的記憶”“人其實是一滴水”“億年的光景,流走的都叫歷史,留下的就是湖水”等句子,信手拈來而又渾然天成,細膩的筆觸,靈動的語言,嫺熟的修辭運用,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總之,《西藏漫遊記》讓沒有到過西藏的讀者,對雪域高原心馳神往,讓到過西藏的人又想起那些珍藏在記憶中的時光,泛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心緒。對於我來說,在書香氤氳之中,我跟著作者一起,走進了神秘的西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