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安徽蚌埠7月6日電 題:厚積“薄”發 柔玻璃撐起產業硬脊梁
作者 孔令佑 儲瑋瑋
記者近日走進位於安徽蚌埠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研院集團”),展廳內的30微米柔性可摺叠玻璃重復著彎折拉伸動作,把全場目光都“卷”了進去。這片薄如蟬翼的玻璃厚度約等於一張普通A4紙的三分之一,彎折壽命突破百萬次。
據介紹,柔性可摺叠玻璃系列產品在可彎曲摺叠的同時,又兼具玻璃的種種特性,耐高溫、硬度高、透過率高、氣密性高、平整度好,即使在氧化和光照環境下也能保持穩定的機械和化學性能。
中研院集團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曹欣說,這款柔性玻璃已被廣泛應用於摺叠手機、卷軸電視機、柔性醫療檢測裝備等產品領域。

硬玻璃化作“繞指柔”,離不開團隊多年鑽研。
“生產超薄柔性可摺叠玻璃,僅配方就需要上千次實驗,有了配方,還要經過產業化試驗、設計專屬生產線、良品率的爬坡等,任何一個環節都有數不清的技術節點需要攻關。”曹欣表示,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研院院長彭壽帶領下,團隊成功突破了各個環節關鍵核心技術,搶佔競爭制高點。
“我們已形成‘高強玻璃—極薄薄化—高精度後加工’全流程工業化產業鏈,玻璃性能在國際上處於第一梯隊。”曹欣說。
在這裡,把玻璃做到“極緻”的創新成果還有很多。作為科技研發的“國家隊”,中研院集團打造了創新鏈、工程鏈、產業鏈“三鏈融合”的發展模式,相繼研發生產出包括柔性可摺叠玻璃、發電玻璃、藥用玻璃等在內的一大批“中國首創、世界領先”的成果。
例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大尺寸顯示玻璃成為信息時代玻璃材料競爭的高點。2024年年底,中研院集團和蚌埠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世界首片8.6代OLE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線。
“這打通了長期以來制約我國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生產的堵點卡點,對於我國實現OLED顯示產業鏈自主可控,引領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研院集團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功能玻璃研究所副所長石麗芬表示。
據介紹,這些創新成果有效支撐了信息顯示、新能源、半導體和高端裝備等領域對先進玻璃材料的需求,充分保障了中國電子信息、半導體、汽車、新能源、深海深空等領域產業鏈安全,引領中國玻璃技術和品牌在全球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如今,薄薄的玻璃已發展成為潛力巨大的高精尖產業。這些厚度以微米計、強度以兆帕計的創新成果,是中國基礎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見證,也為相關領域產業鏈安全撐起“硬脊梁”。(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