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30日電 (記者 鄭瑩瑩)“上海的AI(人工智能)產業佈局以及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遠早於這一輪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上海大模型企業階躍星辰的創始人姜大昕說。
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徐匯區舉辦。七年彈指一揮間,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今年將迎來第八屆。人工智能已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一張“燙金名片”。
數據顯示,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由2018年的134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至2024年的4530億元;人工智能行業人才由2018年的約10萬人增長至2024年的29.9萬人。
在徐匯西岸,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2023年9月底在上海徐匯區揭牌的模速空間,是中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成立不到兩年來已吸引100多家企業入駐,輻射帶動近400家相關企業聚集在徐匯區。
走入模速空間,時常有AI企業員工在公共空間裡熱烈地討論著業務。姜大昕稱,模速空間周邊形成了AI的垂直產業生態,“上下樓就是上下游”,讓大模型企業能快速獲取服務、找到合作方、對接相關資源。
模速空間揭牌當天,剛成立幾個月的無問芯穹便入駐。創始人夏立雪帶著6名團隊成員擠進模速空間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格子間。
算法、算力、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無問芯穹主攻的是算力,通過核心技術兼容了10多種不同品牌的芯片,希望實現算力的高效利用,讓算力成為像水、電、煤一樣的標準化基礎資源。
短短不到兩年,無問芯穹團隊從7人增至近百人,格子間變成兩層辦公室。在夏立雪看來,無問芯穹的快速發展有賴于中國對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視以及上海給力的產業政策與生態環境。
無問芯穹還與徐匯區、模速空間共同打造了中國首個“算力生態超市”——模速空間算力生態平台,致力于滿足企業用得起、用得好算力的需求。
作為扎根上海多年的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的董事長兼CEO徐立看重讓大模型技術更快速、高效地融入各個產業和社會生活。他表示,商湯科技將持續優化算力資源使用效率,推動“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
“魔都”上海蓄起的“模力”讓整座城市化為人工智能應用的創新試驗場。2024年年底,上海對外發佈《關於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瞄準“5+6”領域及行業大力推進大模型垂類應用。“5”指智能終端、科學智能、在線新經濟、自動駕駛、具身智能5個關鍵領域;“6”指金融、製造、教育、醫療、文旅、城市治理6個重點行業。
大模型的發展加速具身智能的進程。今年1月,中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地處上海浦東新區的模力社區啟用,其首期能容納超過100台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
有的踢足球、有的打太極、有的演示在食堂盛飯菜、有的模擬在醫院做護理……多種人形機器人在同一空間裡運行、調試,場景蔚為壯觀。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的發展格局,一邊是“最強大腦”不斷昇級,一邊是應用訓練快馬加鞭,帶動上海構築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