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追憶朱穎人:中國畫筆墨如何“自然而然”?

中新社杭州4月9日電 題:追憶朱穎人:中國畫筆墨如何“自然而然”?

作者 林波 曹丹

水墨之道,貴在自然。朱穎人曾說:“‘自然而然’是一輩子的修習。”如今,他走了。

3月29日,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大寫意水墨花鳥畫家朱穎人在杭州去世,享年96歲。

這位以中國筆墨語言聞名的藝術家,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幅幅丹青佳作,更是一條跨越東西方美學藩籬的探索之路。

朱穎人創作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從吳門到浙派 兩脈筆墨現代轉化

朱穎人生於江蘇常熟,自幼便得當地畫家陳摩、蔡卓群啟蒙指教,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52年,他在西子湖畔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後改名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以下統一稱為“中國美院”)畢業留校任教。留校後的他拜入吳茀之門下,並受潘天壽等教授親授。

這種橫跨江南兩大畫派的學養,讓其筆墨兼具“力量”與“氣韵”。朱穎人將潘天壽的剛健筆法與吳茀之的靈動設色相結合,形成剛柔相濟的風格,體現了“形神兼備”的傳統審美。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術界在中國畫問題上存有民族虛無主義觀點時,位於杭州的中國美院,以潘天壽為代表,憑藉反潮流的精神,自覺提出中國畫無須以西畫造型取代國畫的主張,強調以筆墨為手段的寫意精神與技巧,堅持和發揚民族傳統。

1961年,中國美院中國畫系舉行了拜師儀式,由年輕教員拜年長老師為師,既當學生,又做老師助教。朱穎人就是其中一位教員。

朱穎人最初教西洋畫,後來潘天壽有感于中國畫創作和教學人才的青黃不接,認為應培養新一代中國畫創作和教學人才,建議他學習中國畫。

 “我最開始並不是非常願意學習中國畫,祗是應師長要求而已。”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朱穎人坦承,拜師會上,他聽聞潘天壽講到,拜師會不僅是一個形式,更肩負著把中國傳統繪畫傳承下去的使命,於是下定決心深入學習中國畫。

 

自然而然 東方寫意的世界語言

朱穎人的中國畫筆墨,何以“自然而然”?這得益於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感悟。

許多杭州人對朱穎人筆下的松鼠印象深刻。1952年,剛畢業的朱穎人看到孤山松樹上有不少松鼠爬來爬去,它們很靈動、聰明,速度很快。後來在南山路上,他也經常看到很多松鼠,甚至還有松鼠從樹上爬到窗裡偷吃東西。

朱穎人用鋼筆素描的方法畫了松鼠的動態與神情,並思考用不同方法去描繪,最後採用了水墨的方法畫松鼠。

朱穎人畫作《松鼠》。 (《美術報》供圖)

這種善於觀察的習慣,早已深深融入朱穎人的生活。曾有學生問他“雞的眼皮是朝什麼方向翻動的”,他對此也有觀察留意,因此能很好地作答。

在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一丁看來,朱穎人的作品氣韵生動,既表現出生活之美,又開拓了傳統繪畫的風貌。他的藝術追求,正是中國畫筆墨的“自然而然”,既傳承傳統,又創新發展。

“他不是一個能停得下來的人。”劉一丁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採訪時分享了一個細節,2022年夏天,93歲的朱穎人在莫干山避暑時創作了上百幅新作,他有幸先睹為快,從宣紙氤氳著的濃淡乾濕、虛實疏密中看到了朱穎人的精神境界,“曾經眼熟的朱式寫意花鳥被更加空靈的畫面和概括的線條所取代”。

這些畫作于2023年11月在杭州國畫院美術館展出。

朱穎人在那次畫展中說:“潘天壽先生曾經說,以墨線為主的表現方法,是中國傳統繪畫最基本的風格特點。與書法的用線息息相關,千變萬化的筆情墨趣構成了東方繪畫的獨特風格。我的這一組作品是近期做的一些新的探索,通過添加新的想法與視覺感受,呈現出不同的筆墨結構。”

朱穎人先生。(資料圖) 劉一丁 攝

 

教學相長 推動中國畫走向世界

朱穎人的育人方式也對後輩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2年,朱先生畢業後即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從未離開過教學一線,他對教學非常投入,態度嚴謹細緻卻沒有一點架子。朱先生住在學校邊,除了固定的課堂教學,我們經常去他家裡請教,他總是讓我們把作品貼在牆上,指出優點缺點,現場示範,還會謙虛地讓我們給他的作品提意見。”中國美院教授閔學林表示,直到近年去探望朱先生時,他還一如既往地讓學生們給他的作品提建議。

講究用筆用墨,物與我意趣相融,可以說是浙派意筆花鳥畫的重要特點。在實踐中,朱穎人也找到了獨特的東西方融合之道。

例如,他在創作《大竹海》時,吸收了印象派油畫細膩豐富的色彩表達,又融合了傳統中國畫的筆法。他把早年西畫訓練中的造型基礎和色彩觀念帶入水墨領域,更從吳茀之、潘天壽等名師那裡學到了全面修養和精研筆墨的方法,由此構築起自己的花鳥藝術基礎。

在全球化語境下,朱穎人的藝術影響力,不僅限於中國。

朱穎人的代表作《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課徒畫稿筆記》,系統整理了潘天壽、吳茀之等老先生的教學,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將這本書納入中國藝術課程,幫助外國藝術家理解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墨分五彩”等核心概念。

朱穎人曾應邀赴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地講學,其著作作為教學參考資料,直接影響了海外中國畫教學。在北美地區,《朱穎人畫集》被多所藝術院校用於示範中國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技巧,推動了中國畫在海外的藝術教育實踐。

“朱先生的這些著作觀點鮮明、學理清晰,還收錄了大量珍貴的課徒稿、手稿,為海外研究中國寫意花鳥畫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閔學林認為,朱穎人的著作能够幫助國際學者重新審視20世紀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提昇浙派繪畫在國際藝術史中的學術地位。

如今,先生雖逝,但朱穎人留下的藝術精神和教育理念,將繼續指引後來者。正如朱穎人生前所說:“我還在這個時代往前走,我能够走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結束。”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正是中國畫傳承創新的不竭動力。(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