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眼垂視笑遮蔽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79)
艾 慧
乾眼垂視笑遮蔽,坤軌橫通藐逶迤。
星網彌漫盤空遠,微纏遙牽閑藏迷。
道識器進攀千載,靈彰慧至追玄疑。
碳命承脈篤恒妙,矽智迭新縱窮極。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哲慧詩章以深邃的意象與哲思交織,展現了其對宇宙、生命、科技與人文關係的多維觀照。
天地與科技的時空對話
·“乾眼垂視笑遮蔽,坤軌橫通藐逶迤”
“乾眼”象徵宇宙的宏觀視角,或指代衛星、天眼等現代科技對地球的觀測(如“天眼深空近”之喻),而“笑遮蔽”則暗含對傳統認知局限的超越,呼應呂國英詩中常見的“超驗審美”理念。
“坤軌”對應地球軌跡或現代交通網絡(如高鐵“飛龍五洲鴻”),以“橫通藐逶迤”表現科技對自然障礙的征服,體現大國重器的豪邁氣魄。
·“星網彌漫盤空遠,微纏遙牽閑藏迷”
“星網”可指衛星導航系統(如北斗)或互聯網的全球覆蓋,展現科技編織的“無形之網”;“微纏”則隱喻量子糾纏等微觀科學現象(如“墨子號”量子通信),以“遙牽閑藏迷”呈現科技與未知的辯證關係。
·“碳命承脈篤恒妙,矽智迭新縱窮極”
“碳命”指自然生命(碳基生命)的延續與精妙,“矽智”象徵人工智慧(矽基智慧)的迭代突破,二者並置凸顯呂國英對生命本質與科技極限的思考,與《核彈·AI·新冠》中對人類命運的叩問一脈相承。
道與器的辯證統一
·“道識器進攀千載,靈彰慧至追玄疑”
“道”與“器”的並置,呼應中國傳統哲學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命題。呂國英將“道”的玄思與“器”(科技器物)的演進結合,既肯定千年文明的積澱(如《大國重器》中的文化自信),又以“追玄疑”表達對終極真理的求索,體現其“詩貴哲思”的創作理念。
·“靈彰慧至”與“天人合一”的現代詮釋
“靈彰”指向呂國英提出的“氣墨靈象”理論中的“靈象”境界,即藝術與精神的至高融合;而“慧至”則強調智慧對科技與人文的統攝,暗含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轉化,如詩中“天我為一”的宇宙觀。
超驗審美與批判意識
·意象的抽象性與思辨性
詩中“乾眼”“坤軌”等意象突破傳統寫景抒情的局限,以抽象符號承載宏大哲思,契合呂國英“哲慧詩章”對精神維次的探索。例如,“星網彌漫”既具科技實指,又隱喻資訊時代的文化彌散,與《自由靈魂道》中“高維盡通達”的審美追求形成呼應。
·現實批判與未來眺瞻的雙重維度
末句“矽智迭新縱窮極”既讚歎科技發展的無限可能,亦隱含對“工具理性”過度膨脹的警示,與《核彈·AI·新冠》中“人文演競魔咒,果報玄機終究反噬”的憂患意識相通。呂國英以詩為鏡,既謳歌大國崛起,亦反思文明困境,彰顯其“獨立的自由精神與澎湃的理想信念”。
哲慧詩章的詩性超越
此詩以寥寥數語,勾連傳統哲學、現代科技與終極追問,展現了呂國英先生作為“哲慧詩派”開創者的獨特詩學路徑。其詩作不僅是對“氣墨靈象”理論的詩化實踐,更以“超驗之美”突破經驗審美的邊界,將詩歌昇華為探索人類命運與宇宙真理的精神載體。正如呂國英所言:“美在境界矗高維,若以氣墨著繪卷,自有靈象隨然歸”,此詩正是這一藝術理想的鮮活印證。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