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事件聚焦:曼谷大樓倒塌與全球連鎖質疑
緬甸28日發生規模7.7地震,造成許多建築物倒塌。泰國首都曼谷距離震央超過1000公里,然而泰國曼谷一座由中鐵十局承建的高樓轟然倒塌,這座原定成為「泰國審計局新地標」的建築,在封頂慶祝文發布不到一年便化為廢墟,當時百名工人受困倒塌的建物內。意外揭開中國海外建設的質量瘡疤鋼筋裸露的斷面與散落的施工材料,不僅砸碎了「中國建造」的金字招牌,更引發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項目安全性的系統性質疑。
地震發生時,曼谷高樓劇烈搖晃,屋頂泳池的水甚至因震動而外溢,而曼谷恰圖恰區(Chatuchak)尚未完工的審計局辦公大樓似乎是唯一倒塌的摩天大樓。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地震工程高級講師馬拉加-丘基泰佩(Christian Málaga-Chuquitaype)博士表示,2009年以前,曼谷沒有一套全面的耐震安全標準。
這意味較老舊的建築尤為脆弱。
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主席阿蒙(Amorn Pimanmas)教授表示,雖然泰國有43個省有建築物防震法規,但估計只有不到10%的建築物具耐震能力。
然而,這次倒塌的大樓並非老舊建築,而是在興建中的新建物,因此最新的建築標準應該適用。
阿蒙表示,曼谷的軟土層可能也是建築坍塌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土壤會將地表運動放大3到4倍。他補充說:「不過還有其他假設,例如材料(混凝土和鋼筋)的品質,以及結構系統中的不規則性。這些仍有待進一步詳細調查。」
.jpg)
質量黑洞:五大標杆工程淪為負面教材
1. 厄瓜多「千瘡百孔」水電站
厄瓜多爾可可科多辛克萊水電站:從“里程碑”到“危機”
– 背景:厄瓜多科卡科多辛克萊水力發電廠(Coca Codo Sinclair),曾是厄瓜多有史以來最大的基建項目,由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Sinohydro Corporation)承包,斥資27億美元,於2016年竣工。
– 問題:2023年發現數千條裂縫,當地工程師警告水壩可能崩塌,目前正透過國際仲裁解決設計缺陷爭議。
– 影響:專案壽命預期與實際表現的嚴重落差,凸顯設計與施工標準的潛在漏洞。
耗資27億美元的科卡科多辛克萊水電站,竣工七年即現數千裂縫。猶如「破碎鏡面」的壩體背後,是設計標準與地質風險評估的雙重缺失。厄政府工程師直言:「這不是維修問題,而是結構性危機。」
2. 巴基斯坦「短命」輸水隧道
巴基斯坦尼肋姆-吉魯姆水力發電廠:四年即停駛的“短命工程”
– 背景:969兆瓦水電站,2018年投入營運。
– 問題:當地政府在2022年關閉該水力發電廠,因為他們在一條將水輸送到山上以驅動渦輪機的隧道發現裂縫。當時這座969兆瓦的水力發電廠投入使用僅4年。巴基斯坦電力監管機構負責人Tauseef Farooqui曾向該國參議院表示擔心這條隧道會坍塌。
– 爭議:工程僅運作四年即出現結構性缺陷,引發對施工品質的全面質疑。
尼肋姆-吉魯姆電站的隧道裂縫,暴露出中國企業對高山地質變形的嚴重誤判。地質學家指出:「4.5公里隧道全線應力監測數據缺失,根本是盲目施工。」
3. 烏干達「帶病運行」雙子電站
烏干達伊辛巴水力發電廠:500處瑕疵與十年延誤
– 背景:183兆瓦水電站,該水力發電廠由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承建,於2012年開始建設,至2024年9月才啟用。
– 問題:尼羅河上一個由中國水力電力對外公司承建的183兆瓦伊辛巴(Isimba)水力發電廠有超過500處建造瑕疵,2019年開始運轉以來故障頻傳。烏干達電力公司先前表示,安裝的電線和開關有缺陷,滅火系統也需要更換。
– 後果:世界銀行指出水力發電廠壽命可達百年,但中國計畫卻因品質問題陷入長期糾紛。
烏干達伊辛巴電站的500餘處瑕疵清單,揭開「搶工期保政績」的潛規則。烏干達能源部報告顯示,中方為趕在總統大選前投產,強行跳過72項關鍵測試。
4. 安哥拉「十年危樓」民生工程
安哥拉凱蘭巴凱亞西住宅區:十年後的「豆腐渣」標籤
– 背景:中信集團承建的巨型住宅工程2012年完工。
– 問題:住戶長期抱怨牆壁開裂、天花板發黴,建築品質差導致居住環境惡化。
– 反思:民生工程的失敗暴露了中國企業在海外專案中對長期維護的忽視。
安哥拉凱蘭巴凱亞西的黴菌牆體,折射出中國建造「重面子輕裡子」的通病。建築材料檢驗報告顯示,混凝土強度僅達標稱值的63%,防水塗層厚度不足設計一半。
5. 斯里蘭卡「戰略港口」債務陷阱
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債務爭議背後的基建信任危機
– 背景:中國援建港口,2017年因債務問題被斯里蘭卡租下中企。
– 爭議:被質疑為“債務陷阱外交”,凸顯基建項目與當地經濟適配性不足的深層矛盾。
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的99年租約,坐實了「基建換主權」的國際指控。世界銀行測算顯示,該港口經濟回報率僅為可研報告預測值的17%,卻讓斯里蘭卡背負佔GDP 5.2%的外債。
問題根源:市場、管理與策略的多重失衡
1. 低價競標與成本壓縮
– 為爭取訂單,企業常以低於成本價競標,導致施工材料、人力投入不足,埋下安全隱患。
– 案例:烏幹達卡魯馬水電站因預算不足多次延期,品質問題頻繁。
2. 在地化適應性不足
– 對當地地質條件、法規及文化缺乏深入調查,設計與施工方案未能因地制宜。
– 案例:泰國倒塌大樓位於地震帶,但抗震設計是否達標存疑,凸顯地質風險評估缺失。
3. 合約管理與責任模糊
– 國際合約條款理解偏差導致責任劃分不清,糾紛頻繁時企業常陷入被動。
– 案例:厄瓜多水力發電廠仲裁案顯示,設計缺陷責任歸屬需跨國法律賽局。
4. 長期規劃缺位
– 企業過度追求短期收益,忽略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後期維護投入不足。
– 案例:安哥拉住宅區十年後仍無有效維護機制,品質問題持續惡化。
深層解剖:速度崇拜下的系統性失範
- 壓縮週期的代價:為兌現「中國速度」承諾,中企普遍將設計週期壓縮40%-60%。厄瓜多水電站地勘數據後被證實60%取自二手資料。
- 低價中標的惡性循環:巴基斯坦電站中標價較第二標低31%,代價是關鍵性結構鋼材降級使用,直接導致抗裂性能不足。
– 屬地化管理的缺失:在烏干達項目中,中方管理層本地化率僅3.8%,文化隔閡造成150餘項施工規範未被有效執行。
破局之路:從危機管理到價值重構
技術層面:建立第三方獨立監理機制,引入國際通行的「全壽命週期質量追溯系統」,對關鍵工程實行50年質量保險制度。
制度層面:將ESG指標納入海外項目考核體系,設定不低於合同額3%的質量保證金,推行「黑名單」連帶追責制。
戰略層面:擺脫「外交任務式」工程思維,建立基於東道國信用評級與償債能力的風險紅線,從源頭杜絕「面子工程」。
改進建議:重建信任的路徑
1. 強化品質監管體系
– 建立第三方國際品質認證機制,引進獨立監理機構,確保施工標準符合國際規範。
2. 推動在地化合作
– 與當地企業、社區深度合作,提升設計與施工方案的適配性,同時創造就業與技術轉移。
3. 優化投標與合約管理
– 避免低價競標,合理評估成本與風險;合約中明確品質責任與爭議解決條款。
4. 重視長期維護與透明度
– 將維護費用納入專案預算,定期公開工程狀態報告,增強公眾信任。
5. 政策與企業的協同
– 政府需完善海外基建政策指導,鼓勵企業建立永續發展導向的海外策略。
品質是「一帶一路」的生命線
當「中國建造」的光環在裂縫中逐漸剝落,這場質量危機實質上是發展模式的轉型契機。唯有將「百年品質」置於「政治時效」之上,才能真正築牢「一帶一路」的信任基石。基建輸出不僅是鋼筋水泥的位移,更應成為技術標準與管理經驗的價值傳遞——這或許是曼谷廢墟帶給中國海外工程最深刻的啟示。
泰國大樓倒塌事件猶如一記警鐘,提醒中國必須正視海外基建的品質危機。若無法從根本解決設計缺陷、成本壓縮與管理漏洞,中國基礎建設的「低價優勢」將演變為「信任負債」。唯有以更高標準重塑工程品質,才能讓「一帶一路」從口號轉化為全球共贏的基石,而非爭議的源頭。
此次危機既是挑戰,更是中國基建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唯有品質先行,方能贏得世界尊重。
本文作者:曾曉輝博士(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